生环学院举办“芳华行路,国奖领航”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4-11-21浏览次数:36

2024年11月20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芳华行路 国奖领航”学术沙龙在资环楼435室举办,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了两位嘉宾——曾鹏同学和朱泓恺同学,沙龙由学术部干事温凯莉主持。

学期过半,仍有同学在烦恼如何高效检索文献,对论文撰写感到力不从心,对国奖一知半解、觉得遥不可及。为了解答同学们的困惑,研会学术部特举办了此次学术沙龙。

曾鹏同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蓝绿空间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一作论文12篇(含中科院一区8篇、二区2篇)。

朱泓恺同学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化过程中植被生长动态、驱动因子与公平效益,成果在生态学报、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曾获研究生建模竞赛三等奖,曾任生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并以专业第一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曾鹏同学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国奖申请经验。首先,曾鹏同学就科研实践总结了“三个多”经验——多学、多问、多交流。多学一是指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厘清个人研究目标;二是指明确国内外研究进展,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三是掌握前沿的理论方法,夯实研究基础框架。多问一是学会向行业大佬提问,拒绝迷信权威;二是积极向导师咨询沟通,不懂就问;三是多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学习经验。多交流一是积极参加领域学术会议,掌握同行研究进展;二是与国内外学者建立联系,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多与同学进行学术交流,群体头脑风暴。之后,曾鹏同学分享了科研写作的相关经验,强调了写作规范、写作表达、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和翻译工具以及积极群求修改建议的重要性。最后,曾鹏同学进行了国奖经验的分享。国家奖学金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精神的鼓励。因而它要求我们从科研能力、思想品德、语言表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曾鹏作经验分享

来自刘敏老师团队的朱泓恺同学结合自身经历,从科研经验、各类活动和国奖申请三个方面展开陈述,为大家介绍了文献检索的方法、阅读文献的技巧、写文章时的经验以及国奖申请的注意事项。在科研课题方面,朱泓恺同学以其研究上海市植被动态演变等课题为例,详细阐述了从设定研究框架、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到结果呈现的全过程。他强调了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重要性,如在分析上海市植被动态城乡分异及城市化驱动因子时,逐步构建和细化因子解析框架,通过多次修改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体现了科研过程中“先完成再完美”的理念。在文献检索与管理上,朱泓恺同学介绍了多种途径,包括通过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关注期刊获取最新论文,以及依据公众号推荐和导师推荐拓展文献来源,并展示了使用EndNote进行文献分组管理的方法。学术活动方面,朱泓恺同学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如在建模竞赛中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向国际学者汇报研究进展并荣获“最佳汇报人”。同时,朱泓恺同学还在学生工作与志愿活动中组织晚会、参与评选答辩和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最后,朱泓恺同学分享了国奖申请经验,说明了国奖的主要要求和申请流程,强调了学术成果在申请中的重要性,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质量论文等,并详细介绍了国奖评分体系中不同成果类型对应的分数,为同学们申请国奖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朱泓恺同学作经验分享

活动合照

附:活动海报

文案:何雨晴、黎舒心

图片:马迎欣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