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指出,岛屿物种数由物种的拓殖率与灭绝率的动态平衡决定;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理论则强调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因此,物种多样性是连接上述两个理论的关键,即岛屿生物地理过程决定了生物多样性格局,而生物多样性又进一步影响群落稳定性。尽管两个理论均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结合二者探讨岛屿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属空白。此外,物种功能特征同样影响群落稳定性。从功能生态学的视角整合上述理论,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图1)。
图1 融合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功能生态学视角解释群落稳定性的框架。实线表示正向影响,虚线表示负向影响,点实线表示可能存在正或负向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斯幸峰团队基于浙江千岛湖36个陆桥岛屿的长期鸟类群落监测数据,通过融合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功能生态学视角,探讨了岛屿鸟类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岛屿拥有更多的鸟类物种和更大的种群规模,从而支撑了更高的群落稳定性。此外,具有“快”生活史特征的鸟类(如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群落稳定性的贡献更大(图2)。研究成果以“Island biogeography and life-history traits stabilize island bird communities”为题于2025年10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该研究为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理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证依据,揭示了在岛屿或片段化景观中,大岛或大斑块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从而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图2岛屿生物地理指标以及生活史特征对鸟类群落稳定性的多重影响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赵郁豪副教授和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曾頔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斯幸峰教授为通讯作者。伯明翰大学Thomas Matthews副教授、马约大学Dylan Craven副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organ Tingley教授、北京大学王少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黎绍鹏教授和浙江大学丁平教授为本文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7053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