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面向“双碳”战略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论坛

发布时间:2024-11-08浏览次数:10

为面向未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于118日下午14:00在资环楼273室举办面向“双碳”战略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论坛,邀请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史薇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圣兵教授,就双碳目标下的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进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关小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代表苏应龙以及20余名学生参加本次活动,副院长陈雪初担任主持。


面向“双碳”战略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论坛现场


史薇教授从高通量效应评价与机制解析、基于制毒机制的毒性结构识别以及基于致毒结构甄别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分享。她首先强调了内分泌干扰物作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以及其在我国高关注新污染物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引出了她在博士阶段及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的系列成果。史薇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有害结局路径的成组毒性测试方法,这一方法有效解决了内分泌干扰效应多通路、多靶点的定量识别难题。她进一步揭示了内分泌干扰物差异化致毒结构,并建立了体外活性外推个体毒性的新型构效关系,实现了基于致毒通路的高通量筛查。此外,史薇教授还将成组毒性与构效关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效应导向识别新技术,成功甄别出乙烯雌酚等长江流域关键致毒内分泌干扰物。史薇教授的系列研究不仅为内分泌干扰物的高效识别与筛查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优评优控物质名录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史薇教授分享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与识别


何圣兵教授就杭州西湖外源性氮负荷削减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进行了深入分享。他从杭州西湖的总体概况入手,指出湖区总磷年度变化主要在三类和四类水质之间波动,因此,为了改善水质,相关部门及高校启动了钱塘江引水入西湖工程。何圣兵教授详细介绍了引水降氮技术的选择,包括反硝化滤池和生态砾石床。他通过对比C/N比和水温对运行效果的影响,展示了生态性实验装置的外观及现场实验情况,并指出大规模引水降氮工程主要选择了异养反硝化滤池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在另一方面,何圣兵教授重点介绍了龙泓涧氮负荷生态削减工程,展示了该技术路线的多个环节,包括生态截滤沟工程、溪流原位净化工程和生态前置库工程。他通过对比分析,向大家展示了这些工程在总体降氮效果上的显著成效。何圣兵教授的分享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西湖水质改善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案例,也为其他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何圣兵教授分享杭州西湖外源性氮负荷削减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


论坛结束后,与会的师生们与嘉宾就“毒性结构的识别机制”和“降氮技术在其他区域的发展潜力”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论坛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不仅显著扩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学术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深度,进而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图:庄嘉禾

文:张淑怡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