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祖大样地 |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在ForestGEO国际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促进学院国际交流与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08-03浏览次数:11

2025714日至29日,在肯尼亚举行的全球森林动态样地网络(ForestGEO)国际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与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的两位博士生杨佳绒和于婉婉,围绕百山祖国家公园25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科研工作,向来自全球的森林生态学者系统性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该样地由国际知名生态学家Fangliang He教授主导建立,旨在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研究提供核心科研平台。ForestGEO作为全球森林生态研究的重要合作平台,汇聚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本次会议涵盖了群落动态、物种死亡、遥感监测等多个前沿研究领域,为不同生态系统及样地站点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与经验技术共享的重要舞台。这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机会,也标志着中国样地站点在全球森林生态科研网络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5年ForestGEO肯尼亚会议参会人员于会议室前合影

2025年百山祖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复查成员

此次会议上,杨佳绒就“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共存机制”进行了专题汇报,指出丛枝菌根(AM)真菌与超过80%的陆地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这不仅通过促进养分吸收和增强抗病能力提升了植物的适应性,还通过调节优势种和稀有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José A. Medina-Vega对此评价道,“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机制的理解,还为后续探讨微生物调节群落结构的生态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于婉婉则以“遥感与真菌多样性空间预测”为主题,展示了其基于百山祖样地,通过结合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进行真菌分布建模的最新进展。她将遥感获取的植被结构、光谱异质性及地形因子,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结合,揭示了不同环境变量对真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生态过程组和环境科学部的Katherine Cushman研究员对此项研究给予了积极支持,认为该研究能够为大规模微生物监测提供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新方法。

图左:杨佳绒,图右:于婉婉

会议期间,杨佳绒与于婉婉前往ForestGEO肯尼亚样地Mpala进行实地学习,全面了解国际样地团队在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与技术标准。她们与来自美洲、非洲及欧洲等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围绕样地长期监测和多学科交叉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汲取了大量宝贵经验。这不仅促进了两位博士生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也为百山祖样地今后更高质量地融入ForestGEO全球网络、参与跨样地联合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也是学院依托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通过参与全球科研网络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院将不断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拓展青年学者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在生态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

2025年ForestGEO肯尼亚会议参会人员于Mpala大样地合影

文案:于婉婉、杨佳绒

图片:于婉婉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