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在11月12日,为进一步学习和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革命精神,充分了解孙中山先生的过往,感悟伟人的精神内核。2024年10月22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于资环楼354室,开展以“传承中山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为主题的组织生活。
活动第一部分,曹慧菡向大家分享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孙中山先生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后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先生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此后孙中山先生仍一直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在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再度流亡日本。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孙中山先生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1922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先生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天下为公,心系民众,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
活动第二部分,蔡璇英带领大家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孙中山先生有着爱国爱民的崇高风范、“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敢于自我革新、追求真理从不停止的优秀品质。孙中山先生在目睹国家的贫弱、民族的危亡,毅然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中。为了拯救国家,他四处奔走,不懈奋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独立富强。他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治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他反对封建专制的自私自利,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民主的社会。他关心民众疾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主张,为了实现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即使在革命的过程中,多次遭遇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种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动第三部分,杨辰雨向大家分享了中山陵。孙中山先生逝世前夕曾说过“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如今孙中山先生长眠于中山陵,见证着南京的日新月异。在中山陵的至高点是中山先生祭堂,中间是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端手持长卷,他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将整座金陵城尽收眼底。而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雕像“屹立于繁华,见证百年沉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山先生铜像庄严肃穆,挺拔的身影与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融为一体,与南京人民一起走向未来。
青年一代当胸怀鸿鹄之志,秉承孙中山先生“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将个人的成长轨迹深深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之中。通过对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内核的学习和理解,我们提升了思想觉悟,丰富了内心世界。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卓越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典范,其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事业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文案/图片:吴远悦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