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67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4-03-21浏览次数:158

202432013: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67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环境学科)在资环楼435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由学院王兆慧老师主持。

主持人王兆慧老师

上半场的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陆雪琴老师课题组的田佳华同学,他进展快报的题目是《电诱导微生物强化氨氮硫酸盐废水处理机理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探究了UMER在不同阳极电势下的脱氮除硫性能与在不同NH4+/NO2-UMER的脱氮除硫性能,以实现微生物电化学同步脱氮除硫工程化应用,以及低NO2--N氨氮废水高效脱氮除硫。第二位汇报人是来自王兆慧老师课题组的曹金辉同学,他口头汇报的题目是《APCAs螯合剂对PDS/DMPO氧化体系自旋捕获伪信号的掩蔽作用》。曹金辉同学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介绍了他的研究:1PDS/DMPO氧化体系自旋捕获伪信号;2APCAs掩蔽自旋捕获伪信号;3、由非金属变价离子主导的掩蔽效果“可逆”现象;4UV/PDS/DMPO氧化体系辅助对比论证;5APCAsDMPO-OH伪信号掩蔽作用机理推测。第三位汇报人是来自甄广印老师课题组的张淑婷同学,她进展快报的题目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餐厨和市政污泥共消化去除磷酸氯喹》。该研究建立了一个能源产率高留滞污泥少的反应器,但关于含有药物的市政污泥对整个反应器的影响尚未确定,因此需要在添加的基质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以模拟真实情况,观察其对AnMBR的性能及微生物的影响。

田佳华同学作报告

曹金辉同学作报告

张淑婷同学作报告

下半场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连璐诗老师课题组的彭铖同学,他口头报告的题目是《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进展》。彭铖同学主要介绍了非靶向筛查技术的物质鉴定步骤、应用及发展前景,该项技术可用于保障水质检测与饮用水安全,在识别污水中新污染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技术还能够识别关键致毒物质,追溯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有效评估污水处理过程。第二位汇报人是来自何岩老师课题组的俞辰茜同学,她报告的题目是《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逐渐增加,俞辰茜同学构建了一个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包含4个准则、7个细化准则以及20个评价指标。该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和加强污水厂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最后一位汇报人是来自连璐诗老师课题组的黄勇同学,他口头报告的题目是《UV/H2O2体系未知活性物种新发现》。黄勇同学首先在UV/H2O2体系条件下通过淬灭实验发现了一种未知活性物质,确认其为氧化剂。随后,通过推导未知活性物质、进行不同浓度实验以及不同探针化合物浓度实验等路径,深入推导氧化路径,研究其生成影响因素。

彭铖同学作报告

俞辰茜同学作报告

黄勇同学作报告

在会议上,同学们纷纷围绕自己热衷的课题内容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积极交流学术见解,相互激发思维火花,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同学们交流讨论

汇报结束后,王兆慧老师组织了最佳汇报人投票,同学们积极参与,最终评选曹家辉、黄勇两位同学为第六十七期光学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最佳汇报人合影

汇报人合影

附:

文:曾珂 向韦悯

图:向韦悯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