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与指导老师吴丹老师于资环楼269室,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知识竞赛”主题组织生活,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形式,引导青年党员在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竞答交锋中锤炼党性修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青春誓言。
在彭铖同志热情洋溢的主持下,活动以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拉开帷幕。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104年奋斗历程的伟大意义,让在座党员同志再次感受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活动创新性地将校史内容融入党史知识竞赛,通过“光大华夏”校史问答环节,引导师生在党史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回望校史中传承红色基因。
随后,彭铖详细介绍了包含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个环节的竞赛规则,其中必答题着重考察党史基础知识,抢答题考验选手反应速度和知识储备,风险题则通过差异化分值设置激发参赛者的挑战精神,整个赛制设计既严谨规范又充满趣味性,充分体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活动宗旨,通过竞答检验和提升同学们对党史与校史的掌握情况。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四支参赛队伍展开激烈角逐。在必答题环节,各队队员全神贯注、认真作答,展现出了扎实的党史知识基础,其他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思考讨论,每当有小组答对题目时,现场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抢答题环节则更加考验同学们的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各小组争先恐后,现场气氛热烈。抢答题目设计别具匠心,涵盖红色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保卫黄河》、重大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南昌起义》《重庆谈判》,以及学校红色历史等内容。活动中,主持人通过题目延伸讲解,生动讲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这不仅是对张思德同志短暂而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坐标。张思德同志在一次烧炭任务中,为了保护战友和炭窑的安全,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抢险,在激烈的搏斗中,不幸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他的英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一位党员榜样为民务实的奉献情操。
红色是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翻译家精神的底色,在校史题环节,主持人通过设置校史题目,为大家介绍了大夏大学校友、《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译者郭大力,他曾说:“我译这部书,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还有为毛泽东和斯诺担任翻译、译介了《反杜林论》的吴亮平。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提出的现代大学的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党史校史都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风险题环节则是对同学们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一次挑战,各小组在权衡利弊后,勇敢地选择了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回答。各队队员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热烈讨论,每当有小组挑战成功,现场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喝彩声。整场比赛既有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又洋溢着团结向上,勇于挑战的青春朝气。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知识竞赛,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党史校史的理解与掌握,更在红色歌曲、经典影视作品的熏陶中,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参赛队员纷纷表示,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感,党支部特别安排了重温入党誓词的环节。由彭铖同志领誓,全体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在资环楼269室内回荡,每一位党员都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和责任。
竞赛结束后,吴丹老师对本次党史知识竞赛进行了总结。她首先对同学们在竞赛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党史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吴丹老师还对同学们即将面临的毕业与就业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她鼓励同学们将党史学习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将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镌刻传奇,奋斗创造历史。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到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当代中国青年既生逢盛世,更肩负重任,应当从党史学习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把握国家需求勇于突破创新;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事业。
文案:王九洲、蔡璇英
图片:蔡璇英、于瀚潇、王九洲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