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与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特色学校授牌仪式暨华东师范大学暑期学校教师培训活动”在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圆满举行。此次活动以“名校领航逐梦,智启教育新章”为主题,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活动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授牌、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科普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化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合作,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有效路径,旨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1: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特色校授牌仪式暨华东师大暑期学校教师培训活动现场
聚焦生态文明教育,共筑合作平台
授牌仪式由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副主任张志鹏主持。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副主任马丽娟、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校长卞春龙,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嵇渭萍、党委副书记王晶晶等出席本次活动。嵇渭萍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助力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未来,学院将依托华东师大“教育筑梦”项目,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等多种方式,持续支持乌鲁木齐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共同助力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2: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嵇渭萍致辞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筑梦”筑梦人、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高中生物学教研员甘甜老师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回顾了她多年来致力于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梦想——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同行,再到如今华东师大与市教研中心区域合作的深化成果,充分展现了教育力量的汇聚与传承。
在授牌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正式授予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并为首批五所“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授牌。五所学校分别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以及乌鲁木齐市庙尔沟中学。
图3:“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授牌
图4:“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授牌
聚焦AI时代教学变革,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授牌仪式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高级工程师鲁力立老师带来题为《AI时代,我要如何教学》的专题讲座。他围绕AI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展开讲解,并带领现场教师动手实操,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教学思路、方法与工具,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图5:《AI时代,我要如何教学》专题讲座
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洋泾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鹏老师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孵化与凝练——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为题作专题报告。董老师结合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教学成果提炼的四个关键维度,为与会教师提供了详实的操作建议与丰富的实践启示,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对教学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认识与能力。
图6:《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孵化与凝练——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专题报告
生态课堂走进校园,师生共探自然奥秘
7月4日,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丈量美丽中国》课程组师生二十余人在党委书记嵇渭萍、院长夏建阳,生态学系教师阎恩荣、斯幸峰、黎绍鹏、郭文永教授等的带领下走进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校园,与当地生物学科教师及高中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学实践活动。
图7: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夏建阳教授与高中生交流
华东师大生态学教授们将大学生与高中生混合编为四组,围绕样方调查展开实地教学。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辨识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学习其形态特征与分类依据,并参与鸟类观察与识别的科普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向科学家们请教了许多关于生态系统的疑问,均得到了细致解答。实践活动结束后,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专家与实验学校生物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专家们围绕“如何在校园中有效开展生态学实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本地教师后续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8、9:《丈量美丽中国》课程组师生与高中生交流并在校园内开展生态学样方调查
图10:座谈交流
高校智库+地方行动,打造教育协作新范式
此次合作不仅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要求的具体实践,也为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高校智库+地方行动”的新模式。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机制,在课程共建、师资培养、科研协同等方面深入推进,以教育之力筑牢生态屏障,以人才之智助力绿色发展,携手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普及与高质量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教育智慧与青春力量。
图11:现场师生合影
文案:甘甜 王晶晶
图片:《丈量美丽中国》课程组 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