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大讲堂”活动回顾 | 人类世中的海龟保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10

为丰富华东师范大学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多元思想碰撞平台,助力学术创新与知识共享,5月14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148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人类世中的海龟保育问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陈珉教授主讲。

陈老师首先以“800磅重的恐龙样的海龟棱皮龟登陆在佛罗里达海滩岸筑巢”这一引人入胜的现象为切入点,带领大家一同回溯海龟类从三叠纪一路走来的漫长历程。海龟作为海洋“活化石”,曾与恐龙同处一个时代,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指示物种。然而,这些在地球上存活了上亿年的古老生物,如今却因人类活动而陷入重重生存危机。全球7种海龟中,6种已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其中在我国海域分布的绿海龟、玳瑁等5种更是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陈老师深入剖析了海龟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各类海龟种群数量的下降趋势,凸显了这些古老生命所遭遇的巨大威胁。过度捕捞、非法贸易、海洋污染、塑料垃圾、沿海开发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正持续加剧着危机。面对如此困境,陈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的层面,而是向大家积极地展示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诸如国际条约的约束、保护区的建立、人工繁殖技术的探索以及栖息地的修复等。她还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团队放归海龟,并通过定位追踪芯片追踪海龟的洄游路径,以了解海龟的生活习性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故事。

讲座最后,陈老师着重强调了政策在海龟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能够有效地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海龟保育工作的开展。这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同合作,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她鼓励同学们关注海龟,积极参与到海龟保护的行动中,共同营造全民守护海龟的良好氛围。

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海龟生活习性、种群现状及保育措施等问题踊跃提问,陈老师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并向参与讨论的同学赠送了海龟主题文创。

至此,本场“丽娃大讲堂”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陈老师的分享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海龟保护的前沿动态,更深刻理解了生态保育工作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相信在陈老师的鼓舞下,生环学子们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增强责任意识,为海龟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分学生感想:

2023级生态学硕士 向韦悯

陈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对海龟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与恐龙同时代的海洋"活化石"正面临多重生存危机:过度捕捞导致海龟误捕死亡率攀升,沿海开发致使80%的天然产卵场消失,塑料污染更让幼龟生存率骤降。同时,陈老师展示的卫星追踪洄游图、人工繁育的幼龟群、修复如初的金色产卵场,又让我看见科学与坚守的力量。作为青年学生,我深切体会到生态保护并非遥不可及:拒绝非法海龟制品、参与海岸线清理、支持可持续渔业,皆是守护行动的具体落脚点,每一个微行动都在重续这份1.5亿年的生命史诗。

2023级生态学硕士 刘伟超

听完陈老师的分享,我收获满满。陈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了海龟面临的生存危机,还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海龟的困境。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团队利定位追踪芯片追踪海龟的洄游路径。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让研究人员能够实时了解海龟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作为生态专业的学生,我会积极参与海龟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成为海龟保护的行动者和传播者,共同为守护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海洋生命。

2024级生态学硕士生 阮文亮

聆听“人类世中的海龟保育问题”讲座,我深受触动。海龟作为亿万年的海洋“活化石”,如今因人类的捕猎、环境的破坏等因素而陷入生存危机,60%的种类受威胁,我国5种海龟均为一级保护动物,这警示着我们保护海洋生态刻不容缓。陈珉教授团队十五年如一日深耕海龟保育,从科学规划《保护行动计划》到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从专业救助到推动全民参与,让我看到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与保护模式的创新。讲座更让我意识到,海龟保护不仅仅是科学家、保护组织和政府的任务,更是全人类的责任!作为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多宣传生物保护相关的知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生态学本科生 王婷

今天有幸聆听陈珉教授关于海龟保护的专题讲座,收获颇丰。作为我国海龟保护领域的专家,陈教授系统梳理了海龟面临的生存威胁,让我对这一与恐龙同时代的海洋"活化石"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对海龟保护有了更专业的认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个体都能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而青年学者更应将专业所学与国家生态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守护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海洋生命。

文:曾珂、向韦悯

图:卢子君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