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之际,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余位师生赴上海华特迪士尼大剧院参加“我们的家园”自然保护论坛。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环保实践者及社会组织代表,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公众参与等议题,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建言献策。
国家地理探险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亚辉以《追寻知与未知——洞穴鱼类》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洞穴鱼类为适应黑暗环境,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特征。中国作为全球喀斯特地貌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发现155种特有洞穴鱼类,其中许多仅存于单一洞穴或地下河,种群脆弱性极高。而当前,人类活动正威胁这一独特生态系统。赵亚辉强调:“保护洞穴环境不仅关乎单一物种,更维系着整个地下生物网络的续存。”
围绕“自然体验如何影响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论坛邀请多位嘉宾从不同视角探讨环境保护的实践路径:“野声”创始人姚松乔讲述了个人从鸟类爱好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勺嘴鹬”创始人李静提出自然体验无需远行,城市湿地、社区绿化皆是窗口;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则通过纪录片传播,唤起公众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国际鹤类基金会东亚项目主任于倩分享“小鹤学堂”项目,以16节湿地课程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实现“小手拉大手”的环保辐射效应;WWF中国环境教育顾问陈璘呼吁公众从“被告知者”转变为“行动者”。
论坛尾声,师生们参与“赞颂地球”环保市集,通过科普展览、互动竞答等形式,直观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活动以趣味化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传递“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核心理念。
此次论坛是一场全民环保总动员,从洞穴鱼类的极端生存智慧,到城市湿地的自然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需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公众参与三方协同。正如国家地理探险家赵亚辉所言:“行动一定能带来改变。”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师生将以守护地球家园为已任,勇攀科研高峰,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笃行实干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图:袁思宇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