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食用部位科普 | 生环小课堂讲师团赴紫竹小学、永德学校、马桥民小授课

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8日、9日、10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环境小课堂讲师团携手研会秘书部成员,分别前往紫竹小学、永德实验小学和马桥民小,为同学们带来了“植物食用部位科普”主题环教课。此次活动的三位讲师黄馨怡、牛丽雲和张雨婷,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植物的奇妙世界。

讲师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出课程主题

课程伊始,讲师们以“大家午餐吃了什么蔬菜”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开启话题,自然地引出“植物食用部位”的主题。随后,三个有趣的植物谜语登场:“身穿黄衣裳,地下把身藏,脆甜又营养”的胡萝卜;“切菜呛眼睛,味辛辣又甜,像蒜不分瓣,层层裹紫缎”的洋葱;“吃着挺有味,就是嘴遭罪,绿的就厉害,红的更加倍”的青红辣椒。谜语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纷纷踊跃举手,积极参与猜谜游戏。在揭晓谜底后,讲师紧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蔬菜的食用部位分别是植物的什么部位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讲师们借此机会,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自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学们积极参与猜谜游戏

为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讲师们精心准备了蔬菜小卡,组织大家分组开展“蔬菜部位猜猜猜”的小游戏。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火花。每个小组都表现积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还收获了讲师准备的小奖品。

同学们参与“蔬菜部位猜猜猜”小游戏

讲师列举了面包、豆腐、魔芋爽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并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些食物是如何从植物变成美味佳肴的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日常观察。讲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小麦磨成面粉后,经过和面、揉面、发酵、烘烤等步骤,最终变成松软可口的面包;黄豆经过浸泡、磨浆、过滤定型、冷藏等工序,制成了营养丰富的豆腐;魔芋磨粉后,经过溶胶、成型、凝固、水煮,摇身一变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魔芋爽。

讲师们分享面包、豆腐和魔芋爽的制作过程

课程尾声,讲师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有关“苦瓜”的科普小视频,详细介绍了苦瓜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食用方法,鼓励同学们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方式。

讲师们科普苦瓜的营养价值

此次“植物食用部位科普”环教课,以趣味为引,带同学们踏入植物科学的奇妙天地。在欢乐的氛围里,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希望同学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去超市购物或厨房帮厨时,都能敏锐识别植物食用部位,真正成为大自然的小小探索家,从点滴小事做起,守护自然馈赠的绿色宝藏。

文:唐邱锜 袁思宇

图:研会秘书部

来源:生态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