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研究生党支部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读书分享活动

发布时间:2019-04-20浏览次数:539

       2019年4月18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研究生党支部在闵行校区三教322室开展主题为“垃圾分类知识科普”的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是生环学院举办的校园主题日活动之一,目的是向党员同学们宣传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活动开展前,党支部为每位党员购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作为学习材料。此次读书分享活动由18级研究生李培聪同学主讲,她结合我院张勇老师课题组编写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向大家介绍了张勇老师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环境教育等相关知识。活动由党支部副书记邓鹏翔主持。

1

      在主持人邓鹏翔同学的简单开场后,李培聪同学开始分享,她的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生活垃圾、垃圾分类、转运处理和如何实施垃圾分类。首先,李培聪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垃圾是什么”——垃圾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具有危害性、分散性、无主性和错位性四大特性。而固体废弃可以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三类。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物品越来越丰富,丢弃的生活垃圾也变的越来越多,可以说生活垃圾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垃圾。紧接着,李培聪同学向大家介绍了生活垃圾的科学定义,即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2

      在了解了生活垃圾的定义之后,李培聪同学开始讲解有关垃圾分类的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通过合理的垃圾分类,能让这些垃圾都从无用变得有用,最大限度的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上海市会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进行垃圾分类,那么不分类的混合垃圾只能由两种方式处理-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大量的混合垃圾不但增加了处置难度,同时增加了处置成本与环境污染。而如果将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则可有效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降低财政损耗,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让臭气远离我们的生活。李培聪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上海市居住区现行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主要分为四大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其中要着重强调干湿分离,因为湿垃圾是最常见,也是产生最多的生活垃圾,很容易腐烂发臭。

      接下来的内容中,李培聪同学为大家讲解了国内外的垃圾处理方案以及垃圾转运的几种方式,垃圾转运方式主要是车辆运输、船舶运输、列车运输和管道运输。上海市现在正在使用的是“集装箱+车辆-集装箱+船舶”的运输方式。这些垃圾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被送到卫生填埋场分区分层填埋,或被送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

3

      在分享的最后,李培聪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即将开展的一系列垃圾分类举措,并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实施还要从两面进行,首先同学们个人要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坚持自觉分类,而学校可以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构。之后,党支部的同学们也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模拟体验了生活垃圾分类,小游戏的形式也让大家明白垃圾分类需要知识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

      活动的最后,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老师总结发言,路老师结合自己居住区实行的垃圾分类措施,告诉大家,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她也提出大家作为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而在座的党员同学们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让垃圾分类成为自己的一个日常习惯,更要带动周围的人也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校园。

4

文:尚怡静 图:陈莹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