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为了充分理解“课程思政”进课堂的重要意义,认识教师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2019年3月20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学和生态学教工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党课学习,邀请生态与科学学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周天舒老师开展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老师的要求及学院整体课程思政建设进展”为主题的专题报告。
首先,周天舒老师结合国家大学发展和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介绍了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对学院环境科学和生态专业课程老师的要求,并以学院张勇老师开设的《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之后,周老师介绍了学院目前参与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12门课程,包括达良俊老师的《城市生态学》,杨凯老师的《环境水文学》、李德志老师的 《种群生态学》, 张颖老师的《环境毒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周天舒老师指出目前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和还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思路。最后周老师希望各位老师在针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老师的要求,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学习伦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学教工党支部书记暨《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负责人张勇老师介绍了该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张老师指出该课程是以实地观察和实践为载体,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验,更好地认知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现状、思考环境与发展关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从事科学研究基本素质与能力。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师生于线上平台进行思维碰撞,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与线下实践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生观、价值观。张老师也表示《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是注重上海特色、中国道路的环境保护教育,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创新,将课程思政进行到底。
杨凯老师也结合《环境水文学》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如何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杨老师以上海城区黑臭水体整治的路径、转型发展为案例,引出水体治理与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杨老师认为水体治理与大众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密不可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同时也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等做出响应。赵雅萍老师和阎恩荣老师也发表了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设方案和感想。
阎恩荣老师首先介绍了《生态学研究思想史》课程如何融入中国学术案例、中国学者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贡献的方法和作用,以及结合重要生态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情况。
赵雅萍提出在教学中与实验实习教学结合,将多门课程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和《环境水文学》《环境监测实习》课程互相配合,让学生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将一丝不苟、求真务实、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科研和工作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练学生,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
老师们纷纷表示经过此次课程思政教学的报告学习和交流,理解了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将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最后,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老师做了会议总结,陈老师肯定了学院老师们长期以来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更对学院未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期望:我们作为生态和环境学科学生培养重要基地,希望老师们以课程思政为主抓手,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法治意识,为国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拔尖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文:刘敏 等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