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管理与支撑教工党支部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专题学习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4326

      2020年11月27日中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管理与支撑教工党支部在资环楼146室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专题学习解读,学习主题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展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习内容由支部组织委员谭珊珊老师主讲,带领大家学习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方面的内容。谭老师讲解到,“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十个方面决定性成就之一,“十三五”时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是二〇三五年的九个远景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主要目标之一。接下来,谭老师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六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具体内涵。全体党员围绕此六个方面内容展开了深入学习讨论。
组合1
      第二部分的专题学习邀请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系邓泓老师为支部党员做题为“新土变良田,感受脚踏实地的幸福“的专题报告,邓老师分享了自己和科研团队在崇明岛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的科研实践经历。邓老师介绍到,土壤是农业之本、生命之根、生态之基,崇明生态岛是长三角、长江流域、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然而其土壤存在有机质含量低、盐碱程度高等不利作物生长的特性。邓老师及团队通过实施改良方案,提升试验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渐恢复。其改良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田增产最高达128%。邓老师感慨到,在横沙岛种出”幸福生态米”,用科研服务社会民生,带来了脚踏实地的幸福。
组合2
      邓泓老师科研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让大家备受鼓舞。党员们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的生态环境领域实际,在学思践悟中担当作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文:董舒 图:张琪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