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讨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3-15浏览次数:10

2025年3月14日,“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2年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2dz1202600)”研讨会在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召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的二十余名专家、师生参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郝瑞军副院长致辞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陈雪初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

在当天的会议中,六个课题组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未来计划,展示了上海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的前沿探索和实践。

课题一识别了上海海岸带的生态廊道,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优化方案,在并崇明、金山等地进行了示范研究。同时,团队利用遥感、环境DNA分析等手段评估生态连通性和修复效果,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发表论文,推动了政策建议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课题二聚焦于多水系联通模式下的生态修复,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手段判断水体健康状况。修复方案包括构建水下森林、投放浮游动物等,并进行了应用实验。此外,团队研究了海三棱藨草在不同盐度环境下的适应性,为滨海湿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三起草并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地调查技术标准,并开发了相关软件。

课题四关注陆海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了滨江区域的入海空间联动特征,结合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划分了不同修复优先级区域,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并尝试进行近岸海域空间生态分类,推动陆海一体化生态修复,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技术报告。

课题五中重点开展了生物资源的评价和动态监测,通过无人机航测、样方样线调查等手段,对崇明东滩北侧、宝山陈行水库、金山鹦鹉洲等等六个区域进行了调查,关注绿地、林地和湿地的典型动植物资源特征及主要生境条件水、土的动态变化,利用激光雷达技术监测植被抗风性,结合鸟类数据研究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出陆海联动区域林地生态廊道构建关键技术。团队已形成生物资源质量评估体系,正推进生态监测软件的开发。

课题六结合工程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开展生态廊道构建等方向技术攻关,开发的硬质海堤生态廊道等技术,已在上海奉贤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等地示范应用,并结合生态监测数据评估修复成效。

在交流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生态廊道标准制定、深化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海洋生态修复与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陆海联动生态保护修复需从“学术研究→工程实践→规范推广”全链条推进,基于“海陆一张图”,推动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同时,生态廊道建设应考虑功能区域和高能区域的定位,确保生态连通性,并明确生态红线,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会议最后由陆衍和叶属峰两位教授级高工进行点评和总结。

陆衍认为,上海的生态修复要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平衡生态底线和土地利用需求。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明确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应共同推动。目前海洋空间规划未完全纳入整体生态规划,未来要整合到“海陆一张图”体系。生态廊道建设考虑生态功能和区域定位,保持生态连通性,结合长江口及海岸带区域,形成完整生态修复网络。

叶属峰则指出,课题研究应围绕生态廊道的构建和生境恢复为主线,不能简单累积成果,要围绕课题目标形成逻辑链条,确保成果有提升、实用价值,为课题目标服务,进一步研讨凝练关键成果。生态修复案例总结好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示范。生态修复从工程、政策、学术多方面推进,确保技术落地应用。关注现代海洋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空间规划等方向,形成可推广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