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至18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课程在云南顺利进行。除却带领学生到云南不同海拔地区开展野外调查、测量和研究,体会、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培植科学家精神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寻访在基础教育、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繁荣进步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丰富的实践磨炼人生、丰富知识、增强本领,践行“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同时将《丈量美丽中国》打造成为“五育并举”的课程思政教育范本。
自1996年党中央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合作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上海援滇挂职干部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到云南偏远乡镇、村寨播撒下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从安居工程、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到“整乡规划、整村推进”帮扶模式;从产业合作、健康扶贫、教育扶智到劳务协作、金融支持、民生帮扶……援滇挂职干部们在七彩云南描绘出了扶贫新画卷。
《丈量美丽中国》师生此行探访了来自上海的援滇挂职干部宋杰(景东县委常委、副县长)、奚慨丰(姚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彦垒(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并同他们进行座谈交流,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开展情况,学习援滇干部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
他乡是故乡 两代人接力援滇扶贫 7月13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宋杰来到哀牢山站与《丈量美丽中国》师生们进行座谈交流。2019年9月,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宋杰作为第十批上海援滇增派干部来到景东县。
在座谈会上,一名学生问道“是什么契机促使您来到景东开展扶贫工作?”宋杰坦言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宋杰的父亲杨建兴是金山撤县建区后的第一位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援滇后盾。宋杰的父亲曾说“沪滇协作20年了,帮扶普洱群众脱贫是我们上海的责任,决胜脱贫攻坚,我们这一辈算是开了个头,你去争取收个尾吧”。带着自己的初心和父亲的期许,宋杰竭尽全力,始终奋战在脱贫一线。为了完成父亲布置的任务,更是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宋杰在挂职期满后选择继续留任,继续为祖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宋杰的妻子也曾于2016年以上海医疗专家志愿者的身份在普洱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帮扶工作,协助创建了“普洱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援滇扶贫,早已成为宋杰一家两代人的心愿。
在谈到具体的扶贫工作时,宋杰认为“扶贫必扶智”是关键。“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扶贫工作做得再好,但若在景东教育帮扶上没做好那亦都枉然”,因此,宋杰先后牵头启动了一系列教育公益项目,解决了2500余名山区学生的饮用水问题;组织开展支教活动,牵线上海多所中小学与景东签约共建……将教育扶贫、卫生医疗扶贫同经济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宋杰还谈到,虽然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脱贫是基础,未来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当下的我们需要对发展和谋划进行思考,这就是做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访谈最后,宋杰寄语当代青年,要积聚能量,当变得足够强大时要记得回馈家乡、回馈祖国,让自己所学技能在祖国大地上生根结果。
在此次座谈中,宋杰和我院党委书记刘婕还就两地两校携手开展教育合作进行了交流。刘婕介绍了我校“教育筑梦”计划、学院党委“阳光育苗”计划和在寻甸开展的“寻梦、筑梦、追梦”社会实践活动,刘婕谈到,学院党委多年来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希望能发挥专业所长,为大山里的孩子筑一个梦,帮助他们实现理想,成长成才,同时也通过各类帮扶活动,对学院育人工作形成反哺,鼓励和引导学生增长才干,到一线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刘婕希望能与景东进一步深化合作,更好的开展沪滇两地教育帮扶。
《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在哀牢山生态站与景东县委常委、副县长宋杰座谈
凝聚攻坚合力 产业协作拉动经济发展 7月16日,《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同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奚慨丰在线上展开座谈交流。2018年8月,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奚慨丰作为第十批上海援滇增派干部来到姚安县。
作为传统农业县,姚安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经济支柱,奚慨丰来到姚安后与其他干部一道,结合姚安农业资源优势,聚焦农业产业化,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造蔬菜种植产业基地,逐步提高蔬菜种植产量和质量。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姚安成为种植优质软籽石榴的沃土,但因为缺乏科学的分选机制,软籽石榴品质难以进行精准鉴定,市场价格自然就不能体现品质优势。2020年,在奚慨丰主持下,姚安县建立了水果冷链分选基地,基地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根据水果不同品种,筛选出不同大小、品质的果实,并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完成分拣装箱。通过分选,不同品质的石榴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优质果实也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这一举措,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税收。随着知名度的不断上升,姚安县水果冷链分选基地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果农到此进行水果分选。
此外,奚慨丰还十分关注教育、卫生健康、劳务方面的扶贫工作。教育方面,奚慨丰积极将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姚安,每年派遣老师前往姚安县支教,开展“百家社会组织帮扶百名贫困学生”项目,截至目前已经结对帮扶超过150名贫困学生。卫生健康方面,为山区学校安装净水器,让学生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以此降低姚安青年肾结石发病率;联系上海嘉定区多个医疗专家团队定期来姚安开展医诊,特别邀请精神卫生专家,为姚安县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咨询。劳务方面,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让部分青年走出去,同时倡导“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年轻人在姚安县当地发展。
谈到在姚安工作三年最大的体会,奚慨丰说,自己所作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被当地的老百姓铭记,这也成为了他全身心投入姚安乡村振兴工作的不竭动力。最后,奚慨丰勉励同学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应沉淀自我,敢于突破自我,不断学习、锻炼自我,以深厚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同姚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奚慨丰在线上展开座谈交流
观念扶贫促“智富” 热血“寻”梦正当时 7月17日,《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同华东师大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援滇挂职的干部李彦磊开展座谈交流。李彦垒自2020年5月担任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主要负责寻甸县扶贫工作。
到任一年多,李彦垒对寻甸的情况已如数家珍:寻甸县户籍总人口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十余万人,是“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986年,寻甸被认定为第一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寻甸县正式退出云南省贫困县名录……接着,李彦垒从教育、产业、医疗和生态等方面介绍了寻甸的脱贫攻坚历程。谈及寻甸的教育现状,李彦垒介绍到:“实现‘义务教育保障’是国家制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寻甸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教育领域投入了很多。这两年来,寻甸的教育水平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教育意识。” 寻甸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基础教学设施逐步配齐健全。由于历史因素,寻甸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政府和群众对教育更加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李彦垒认为,真正的脱贫不仅仅是地方经济得到良好发展,观念上也要逐步“脱贫”。初到寻甸,李彦垒便发现寻甸地方观念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办公模式还趋于传统;城镇居民虽然享有较好资源,但大多“小富即安”,经济产业发展难以规模化;山区村民普遍缺乏自信,在公开场合羞于表达,更难以走出大山寻求更好发展;部分更为偏远的地区,因为各种原因,义务教育普及还不够,适龄儿童辍学率较高。除却不断引入华东师大、乃至上海的优势资源注入寻甸之外,李彦垒还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身边的干部群众,改变思维、破旧立新,真正将乡村振兴的思想根植于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带动全体寻甸人民凝心聚力,进一步巩固寻甸脱贫攻坚成果。
座谈会上,李彦垒还结合个人经历为同学们未来就业道路的选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国家发展的新引擎就在基层”,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今天,李彦垒希望同学们的目光不仅仅放在大城市,更要放眼全国、深入基层,新的时代有新的机遇,新的时代有新的征程,同学们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同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彦磊开展座谈交流
扶贫育人双融合 锤炼新时代担当有为青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多年来积极推进扶贫与育人双融合,发挥学科专业所长,教育扶贫与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双管齐下,对外积极发挥高校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对内形成协同育人,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有热忱有能力担当时代使命。
自2015年起,学院党委成立“美丽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崇明、江西上饶、云南姚安等地开展社会暑期实践,通过教授生态文明特色课程,在中小学生心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筑梦绿水青山。实践团工作近6年来,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到生环人需要在新时代肩负起打造专业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生态环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21年学院党委发起S to S——阳光育苗计划,致力于搭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与生态专题研学实践平台,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该项计划将作为一份使命,在一代代生环人手中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学院党委积极助力边疆教育扶贫,参与“教育筑梦”计划,帮助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开发乡土生态文明课程,将“塞上江南”生态之美播种在中学生心中;发起“寻梦、筑梦、追梦”社会实践,在寻甸民族中学以“走近大学生”、“教授面对面”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教授以及朋辈的指引下,鼓励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增强本领、报效祖国。
本次《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同三位援滇挂职干部的访谈,从另一个侧面关注脱贫攻坚一线,援滇挂职干部们在基层追梦,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在脱贫一线圆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扶贫工作者的奉献、探索、实干、责任与担当。《丈量美丽中国》以“绿色”行走训练大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在“红色”课堂,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大学生勤学修德、矢志奋斗!
师生感悟: 瞿轶雯(生环学院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于2015年—2016年前往云南楚雄武定一中支教) 此行中有幸能够采访到三位优秀的援滇干部,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我们时常鼓励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能够面对面与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深入交流学习,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等字眼在同学们心里变得更为立体且有温度。“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贡献”,感谢研究生支教团,让我曾有机会为祖国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也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同学能够选择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筑梦青春,用青春建功立业!
施辰玥(2019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 实习过后,宋杰老师的名字和事迹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宋杰老师从父亲手中接过援滇扶贫的接力棒,始终奋战在脱贫一线,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他乡是故乡”。对我自身而言,曾经对未来的迷茫,或许,从访谈的三位老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作为当代青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刻苦学习,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积聚力量。在未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青春力量。
金泉泉(2019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 在线上访谈会议中,奚慨丰老师的魄力深深打动了我。在探索“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的扶贫过程中,奚老师尽他所能发挥姚安特色,发展产业协作,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全方位扶贫。他当之无愧是脱贫攻坚战中最能打的那一批人中的一个!他的所言所行也点醒了当时心有所惑的我。无论过去的我们是否优秀,无论当下的我们正在为何烦恼,无论未来的我们身处什么岗位,唯有好好突破自我、沉淀自我、充实自我,才能不辜负时间的流逝,不辜负自己和他人。
林彤(2019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 在访谈李彦垒老师的过程中,我始终被他严谨认真又不失亲切感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着。“教育工作者”和“扶贫工作者”这两个身份一直以来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而在这次访谈后,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发展的新引擎就在基层。”李老师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到大城市的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走到基层去,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所学付诸实践,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作者:张琪、施辰玥、金泉泉、林彤 图片:李立、张琪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