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环学院每年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中初等教育单位是重要去向之一,平均每年约10%的硕士毕业生会选择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或教育机构教师。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是对儿童少年实施科学技术教育的教育机构,也是有志于投身教育行业学生的重要就业去向之一。
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深入交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2023年7月25日上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2021级和2022级研究生代表一行4人赴长宁区少年科指导站(简称:长宁少科站)走访调研。长宁少科站科技教师、华东师大生环学院2010届校友蔡雯曦与华师大生环学院师生开展座谈交流。
蔡雯曦老师带领生环学院师生参观了长宁区少科站,并介绍了少科站的基本情况。一间间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上着不同的课程,他们对科学探索充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而高高举起的小手,让调研走访的“大朋友”们也深受鼓舞和感动。




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深入交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2023年7月25日上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2021级和2022级研究生代表一行4人赴长宁区少年科指导站(简称:长宁少科站)走访调研。长宁少科站科技教师、华东师大生环学院2010届校友蔡雯曦与华师大生环学院师生开展座谈交流。
蔡雯曦老师带领生环学院师生参观了长宁区少科站,并介绍了少科站的基本情况。一间间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上着不同的课程,他们对科学探索充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而高高举起的小手,让调研走访的“大朋友”们也深受鼓舞和感动。

正在少科站各教室上课的小朋友们
参观后,蔡雯曦老师和生环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座谈。蔡雯曦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长宁少科站的基本情况和自己作为一名少科站科技教师的工作13年来的体会和感受。长宁少科站建于1977年,以“让科技教育惠泽每一个学生”为理念,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纵向衔接,校内外、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市、区、学校相互协调的青少年科普发展新格局。蔡雯曦老师作为一名少科站科技教师,除了日常的科普课程,也参与和指导了很多青少年科创项目,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近年指导过的一些科创项目的介绍,走访的同学们对少科站科技教师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蔡雯曦老师介绍长宁少科站情况
近年来,华师大生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很多学生在课余成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的“小讲师”,走进中小学校园、居民社区,也走进江西、云南、内蒙等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交流中,同学们和蔡雯曦老师就科普教育、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
蔡雯曦老师与走访师生交流
此次走访调研活动,是生环学院“访企拓岗促就业——用人单位系列走访”专项行动之一。参与学生表示,看到小朋友们在少科站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中体验者科学带来的乐趣,很受感动。无论自己毕业后是否成为一名教师,在校读书期间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科普实践活动,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同时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小朋友们心中生根发芽。
走访合影
走访调研感想:
龙吉兰(2021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今天有幸能去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走访,又知道了一个职业——科技老师,以及深入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日常。从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蔡老师满满的活力和来自于工作的成就感。对于教师岗位来说,当小初高老师不代表着要抛弃科研,而是转变为老师要带学生做科创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这些做研究的能力可能源于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训练。随着时代的更新,我也从蔡老师的身上看到了新时代教师的模样,同时领悟到终生学习的意义。
赵悠朵(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今天去长宁少科站了解到少科站的日常工作内容、具体的教学种类和课堂。在蔡学姐的介绍中,我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意义。正如蔡学姐提到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让小朋友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姐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在遇到困难时,有这份热情,便也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向前。总的来说,这次走访活动给予我一个机会了解少科站的工作内容,为日后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近距离接触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文:路葵 图:路葵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