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三区联动”文明同创共建联盟优势,推进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建设,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重要意义,提高中小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意识,不断丰富吴泾社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7月8日、7月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吴泾镇文明办、吴泾镇社区学校、吴泾镇规建生态办共同主办的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生物多样性人文行走暑期营正式开营。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闵行区生态环境局、吴泾镇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签订生物多样性宣传共建协议,三方将持续在闵行区、吴泾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涵盖理论宣讲、人文行走、绘制生物多样性地图等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助力“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建设。
此外,学院党委也将本次活动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组建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精心打磨讲解内容,在确保为小朋友们呈现精彩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在服务吴泾的过程中也加深对吴泾镇的了解,厚植家国情怀。
7月暑期营聚焦乡村振兴和高校特色人文的考察。行走路线的第一站吴泾镇和平村是全国文明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吴泾镇乡村振兴的样板,闵行首批6个生态清洁小流域之一的和平村清洁小流域还是典型的生态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通过对清洁小流域的生态护岸、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讲解,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生态工程的“化腐朽为神奇”,也让小朋友们深刻领悟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人类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华东师大作为吴泾镇重要的人文地标,一直都是中小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行走的第二站,小朋友们走进了闵行校区。在学院实验C楼实验室,五花八门的实验器材让小朋友们应接不暇,在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认真聆听,了解环境、生态学实验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经由建筑垃圾中转站“华丽变身”为的生态岛也是闵行校区内不能错过的生态景观。学院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详细讲解了生态岛是如何变为如今枝繁叶茂、水鸟成群的模样的:乡土植物群落形成后,吸引了与之相匹配的土著动物、自生微生物在这里“安居乐业”,逐步完善的生态系统让生态岛成为了“0”养护的近自然林,与校园内其他绿化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几年来,生态岛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家门口”的野外研究基地。
活动的最后一站,小朋友们来到教室内制作手工DIY干花徽章。大家挑选出自己喜爱的干花和叶子,在徽章上进行摆放和设计,再由机器的压制,一枚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徽章就诞生了。通过徽章,小朋友们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
“三区联动”为吴泾镇居民们呈现了更为丰富、立体的人文熏陶和科学知识普及。极具吴泾特色的行走路线,丰富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讲解让家长和小朋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个开展生态环境学科研究的高校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深化区域化党建品牌建设,以学科优势助力地方发展。将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讲好华师生环故事、绿色发展故事。
8月,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生物多样性人文行走暑期营将继续走进吴泾镇知名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和华东师大校园,带领吴泾镇中小学生及家长感悟新时代吴泾从“五朵金花”到“五谷丰登”的飞速蝶变。
志愿者感想
王汐(2022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很开心也很荣幸能够有机会担任这次生物多样性人文行走暑期营的志愿者,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学校生态岛的“变废为宝”的故事,也深刻体会到一场活动成功举办的不易——需要经过多次踩点和构思;在实践中领略乡土植物、近自然森林等生态学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在与小朋友们的交流中也提高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可谓是收获多多。
吉龙升(2022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非常感谢张琪老师能够邀请我来参加此次志愿活动,此次也是我在研究生期间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也十分担心自己不能够胜任和平村清洁小流域的讲解工作,为此我也是提前准备了很久的讲稿。幸运的是,张琪老师和同行的几位小伙伴给了我很多鼓励!我们顶着烈日,在小河边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倾心聆听的少年们能够回想起这堂生动且有意义的课!
刘婷(2022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本次实践营我主要负责教小朋友们制作手工干花徽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朋友们的美商较高,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很强,制作的徽章非常有设计感。同时通过实践营,小朋友们对清洁小流域、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以及生态护岸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环保意识有所增强,部分小朋友的徽章中也融入了环保的理念,我认为这是本次实践营特别成功的地方。总的来说,本次实践营形式多样,提高了小朋友们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意识,让大家收获满满,十分成功。
图文:张琪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