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大揭秘——生态环境小课堂讲师赴马桥镇景城和苑开展科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8-09浏览次数:130

     自工业革命以来,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生态系统碳汇,为让同学们对碳汇的概念、类型等有一定的了解,2023年8月6日上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环境小课堂科普讲师团成员崔耀楠前往闵行区马桥镇景城和苑居委开展“一碳究竟之蓝碳大揭秘”科普讲座,生环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参加本次活动。华东师大生环学院党委近年来充分发挥学科特色,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拓展区域化党建平台,以生态环境小课堂等形式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三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
1
上课地点
      课程伊始,小崔老师介绍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名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碳达峰”其实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
课程导入
      初步认识这两个概念后,小崔老师顺势引入碳汇,并说明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途径主要有陆地碳汇(绿碳)和海洋碳汇(蓝碳)。紧接着她讲解道,陆地碳汇实际上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此过程植物可以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自身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碳,完成碳的固定,待植物枯萎后,部分碳便被储存到了底泥中。因为主体为绿色植物,也被称为“绿碳”。相应地,在广袤的蓝色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动或生物固碳的过程被称为“海洋蓝碳”。
3
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蓝碳
      介于陆地绿碳与海洋蓝碳之间的海岸带蓝碳也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们的关注。小崔老师分别对三种典型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的概念、特点、分布范围和典型物种进行了介绍,并通过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这几类生态系统的美丽景色。随后,她还讲解了海岸带蓝碳“小身板、大能量”的优势以及蓝碳的监测技术。
4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但如今,在人为干扰和自然侵蚀的作用下,蓝碳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情况下,生态学家们会通过保护修复现有湿地,同时建造类似生态环境,更好地实现蓝碳功能。小崔老师通过上海市金山区鹦鹉洲生态湿地的例子为同学们展现了修复湿地的固碳能力以及其他生态功能。课程进入尾声,老师提倡大家在生活中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平日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节约资源,共同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努力。
5
老师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文:崔耀楠 图:李立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