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77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4-12-27浏览次数:17

2024年12月25日下午13: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77期光华学术论坛在资环楼354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由邢丁亮老师主持,高志文博士、慈航博士作为点评嘉宾出席。

现场老师和同学们

上半场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赵国蒙同学,他口头汇报的题目是《移除入侵种后赢家-输家的相对变化促进了群落的恢复》。研究结果为:移除入侵种后,本地群落的多样性格局没有显著改变,赢家的盖度变化量较于输家分布的更加均匀且与入侵种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更有可能成为赢家。第二位汇报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郝佳华同学,他进展汇报的题目是《一种可以作为健康指征的核心微生物特征》。研究结果为该研究揭示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的两个相互竞争动态肠道核心微生物基因组;这种稳定相关的肠道基因组可以作为疾病分类和预测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二分功能群体现了肠道微生物内在微妙平衡和广泛健康影响。第三位汇报人是来自宋坤老师课题组的周心旎同学,她口头汇报的题目是《树木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含量与气候和导管大小的关系》。该研究下一步的分析方向为:区分具有环管管胞的物种,探究环管管胞的存在与气候、导管大小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对RP、AP的排列方式进行分类,探究不同类型的薄壁组织与气候、导管大小的关系。第四位汇报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符曼琳同学,她进展快报的题目是《干旱指数决定了温带草地和灌丛土壤中总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对极端干旱的响应》。研究目的是通过一项多站点的模拟干旱实验探讨干旱如何影响温带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中的SOC、POC和MAOC,并评估不同干旱梯度土壤碳对干旱处理的响应存在何种差异。第五位汇报人是来自郭文永老师课题组的谭霄鹏同学,他口头汇报的题目《欧洲草地生态适应策略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OC对干旱的响应取决于其当地的长期干旱程度,环境因子的干旱敏感性在不同干旱程度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了土壤碳响应的不同;与MAOC相比,POC的干旱敏感性更高,可能是因为POC由周转时间较短的物质组成且容易被微生物利用,而MAOC与矿物表面结合并具有生化抗性。

赵国蒙同学作汇报

郝佳华同学作汇报

周心旎同学作汇报

符曼琳同学作汇报

谭霄鹏同学作汇报

下半场的第一位汇报人是闫恩荣老师课题组的赵守帅同学,他汇报的题目是《长期分解过程中N-分解关系在北方和温带森林中的普遍逆转》。未来研究可以参考微生物残留物在长期分解的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土壤动物食物网结构的年际变化以及N效应的跨生态系统比较三个方面进行。第二位汇报人是来自刘慧颖老师课题组的高斯远同学,他汇报的题目是《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季节动态及其对季节干旱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并不受季节干旱的影响,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这种季节变化主要与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其中磷限制的变化是由与植物的养分竞争所致,碳限制的相对变化是由与植物的互利关系所影响。第三位汇报人是来自闫恩荣老师课题组的周李奕同学,她汇报的题目是《把生态学难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何问题》,研究中作者将生态系统的响应指标分为三类:多样性指标、广域功能和狭域功能。广域功能指的是群落中所有物种都参与的功能,而狭域功能则是指只有部分物种参与的功能。第四位汇报人是来自宋坤老师课题组的王晋琪同学,她汇报的题目是《物种水平上木本植物萌枝能力与薄壁组织含量的潜在关系》,在研究中对树木萌枝能力的种间变异特征,有无萌枝能力树木的薄壁组织含量的差异以及树木萌枝能力与其薄壁组织含量的关联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位同学是来自刘慧颖教授课题组的郑子仪同学,她汇报的题目是《干旱区和牧区中不可预见的植物表型多样性》。研究表明,高干旱和放牧压力显著削弱了植物性状的协变关系,推动了性状解耦,形成更多独特的性状组合,体现了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多样化策略。

赵守帅同学作报告

高斯远同学作报告

周李奕同学作报告

王晋琪同学作报告

郑子仪同学作报告

汇报结束后,邢丁亮老师、高志文博士与慈航博士对所有汇报人进行了点评,最终评选郑子仪、谭霄鹏两位同学为第七十七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汇报人合影

最佳汇报人合影

附:

文案:黎舒心

图片:黎舒心

海报:洪宇欣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