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红树起源演化与基因组适应机制
主讲人:施苏华 教授
主持人:陈小勇 教授
讲座时间:11月24日 9:30am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资环楼435室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国家杰出青基金获得者,2017年获美国植物学会终身荣誉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2022年当选国际生物地理学会首批“杰出会士”。长期从事植物演化研究,以红树植物为研究模式系统开展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在植物物种形成和适应性演化机制领域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报告内容简介:
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施苏华教授团队以生长于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为研究模型,在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性基因组机制和物种形成新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最新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从头测序组装了四十余种红树及近缘陆生植物的高质量基因组,重建了涵盖所有现存红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红树植物在过去数千万年里陆续发生了27次独立起源。与其它陆生植物相比,红树植物的物种增长速率要小得多,且大多数红树物种在海平面快速变化时期发生了种群规模急剧减少和破碎分化。分析发现七个红树谱系独立发生了基因数目的缩减,并揭示红树族物种的基因缩减是持续发生的,提出缩小基因调控网络规模是红树植物减轻持续环境扰动影响的有效方案。首次发现马六甲海峡及附近浅海区域历史上的海平面波动造成了间断性基因流,从而塑造了现今马来半岛东西两侧普遍存在的遗传谱系分化,并证明间断性基因流是物种分化的促进力量,提出了全新的“合分合”物种形成新模型,解决了长期争论的基因流如何影响物种形成的问题,很好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形成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