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至16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环境小课堂讲师团和团委学生会实践部的成员们前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永德实验小学和马桥民办小学开展以“生生不息的水”为主题的环教课,担任本次课程的讲师为马梓钰、宋琰芸、顾思语和阙欣余同学。
小讲师正在给大家讲解水循环
课程开始,讲师以一段生动的视频为引,带领孩子们踏上了一场探索水循环的奇妙之旅。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视频,画面中,小水滴从地面升腾到天空,又从云朵中降落回大地。讲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水滴的形态变化,从液态到气态,再到固态,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水的“变身”过程。他们了解到,这个过程涉及到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等环节,水在地球的四大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穿梭不息。
小讲师播放课程引入视频
小讲师引导大家思考水是否用之不竭
同学们学习了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通过简单的地图和故事,讲师解释了每种循环如何在地球的不同区域发挥作用,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对这些循环的理解。
课堂中,同学们还讨论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比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蒸发和降水,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则可能影响地下径流。同学们在互动中意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心中埋下守护水资源责任的种子。
小讲师介绍濒危动物等级
除此之外,本次环教课还强调了水生生物在水质监测和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角色,讲师详细介绍了濒危物种等级,从灭绝到无危,每个等级都代表着生物多样性的宝贵程度和保护的紧迫性。课堂上,白鲟、白鱀豚、斑鳖等物种的案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它们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的严重影响。
同学们正在思考讨论
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课堂落下帷幕。这次生动的“生生不息的水”主题课程,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期待这些小朋友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用行动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文案:向昭宜
图片:向昭宜 石天姣 安仁旭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