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5日下午,生态环境小课堂讲师团前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永德学校开展环教课,本次环教课的主题为“假如我是一滴水——小水滴历险记”,本次课程的讲师为张浩、曾译萱和刘星辰同学。

课程开始,讲师以“小水滴历险记”为线索,带领同学们组建了“陆地水体团”、“海洋团”与“地下水团”三个旅行团,引导同学们思考不同水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旅行守则”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其所代表水体的特性与功能,课堂氛围活跃且有序。

正在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在“旅行插曲”环节,讲师通过生动的图示与数据,向同学们揭示了“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为什么还会缺水”的现实问题。同学们了解到,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极少部分,且面临着分布不均、污染严重、再生缓慢等多重挑战。讲师还特别列举了中国水资源的污染现状,引发了同学们对节水与护水责任的深入思考。

正在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
随后,讲师带领大家探讨了保护水资源的现实路径——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农业、工业与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再到国内多个水域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黄河水质改善、太湖治理成效、上海青草沙水库的先进设计等。同学们不仅获取了知识,还树立了“每一滴水都值得珍惜”的环境保护理念。

讲师曾译萱正在绘制水循环路线图
课程最后,在讲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便利贴上绘制了“水循环路线图”,进一步理解了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与海陆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同学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水资源循环与保护的理解。

同学们绘制的水循环路线图
“倘若我是一滴水,我期望始终清澈。”一名同学在课后如此表述。这并非仅是孩童天真的期许,更是此堂课于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绿色希望之种。从领会一滴水的历程,到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从研习节水办法,到立志于生活中成为小小的“护水使者”,本次环保课程于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根基,更是行动的萌芽。让节水不局限于一堂课程,而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让珍惜不只是流于口号,而是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这既是我们对未来最为诚挚的馈赠,亦是对生命之源最为深情的守护。
文案:何佳颖
图片:樊岑熠、何佳颖、赵堃琪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