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邀国际顶尖学者开讲:从地上-地下长期关联到植物性状与功能

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0

11月1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成功举办两场“大师讲堂”系列学术报告。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瑞典于默奥大学的David Wardle教授,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ans Cornelissen教授两位国际著名生态学者联合主讲,报告会由阎恩荣教授主持。

首先,David Wardle教授以“Long term drivers of aboveground-belowground linkag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地上-地下联系的长期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功能)为主题展开报告。Wardle教授结合三项经典研究案例,生动阐释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地上-地下联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驱动机制。他指出,揭示地上与地下系统的关联方式及发生时机,是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生物与非生物驱动力的核心基础;深入掌握这些关联机制,是准确认知全球变化长期影响的关键;地上-地下关联在短时间尺度上的表现,既是一种即时反馈,也深受包括地质尺度在内的长期过程驱动。

随后,Hans Cornelissen教授以“The Size and Shape Spectrum and ecosystem functions”(大小形状谱与生态系统功能)为题分享研究成果,解析植物大小、形态性状与生态功能的关系。他在报告中提到,当前学界对“植物经济型谱”的研究较为集中,这类性状主要影响植物生长与凋落物分解。而植物及其器官的大小与形状,同样在生态系统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由此构成“植物大小形状谱”(Size and Shape Spectrum)。植物及其器官在凋落阶段的“大小与形状谱”,也是驱动关键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重要因子。Cornelissen教授还指出,该领域仍面临多项科学挑战:其一,在不同环境和生物群系中,进一步量化大小与形状谱与植物凋落物功能及服务的关系;其二,研究混合凋落层中的“大小与形状谱”(非加性效应);其三,加强对非叶器官/组织(如细枝、树干、树皮和根细)大小与形状谱的关注。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深入交流,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大家围绕 “地上-地下关系的长期生态过程”、“植物性状的功能性解析”等前沿核心话题,与两位教授展开深度探讨。David Wardle教授和Hans Cornelissen教授耐心回应疑问,详细分享研究思路与实践经验,为师生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指引与创新启发。此次“大师讲堂”的成功举办,有效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格局,同时搭建了国际化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桥梁,助力学院生态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