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推动 “双碳” 相关技术研发与实践落地中肩负重要使命。第四届中国研究生 “双碳” 创新与创意大赛作为全国性高水平赛事,为研究生搭建了交流创新成果、展现科研能力的优质平台。
据悉,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本届共有3394支队伍提交参赛作品。经过严格的初步评审,最终357个项目成功晋级全国决赛。2025年11月9日,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决赛在沈阳圆满闭幕,大赛专家赛道共评出一等奖72支、二等奖216支、三等奖408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由陆雪琴老师指导,孙一波领队,吴鑫涛、王健东同学参与的《“光”“铁”妙用:一种处理医药废水的铁基光催化剂的构筑及配套产甲烷装置的研发》项目荣获全国二等奖。由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何国富、顾佳艳指导,赵晓琦领队,刘家俊、孙自欢、张瑞瑞、陈潇楠、郭林睿参与的《“质”慧碳途-小户型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的黑灰分质收集及资源化处理新工艺》项目及由经济与管理学院欧丽慧老师指导,江益智领队,刘芮宏、唐智、李璇、邱妍斌、唐小淇参与的《蓝海减碳—漂浮式海洋智能风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系统》两个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
通过参加本次大赛,团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设计和竞赛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产学研合作的意识,对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将继续开展系列竞赛指导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拔尖人才培养水平。
全国二等奖获奖团队介绍:
团队名字:波涛澎湃
项目负责人:孙一波
团队成员:吴鑫涛、王健东
项目名称:“光”“铁”妙用—一种处理医药废水的铁基光催化剂的构筑及配套产甲烷装置的研发
项目介绍:
本项目通过构建新型“光催化-厌氧消化”耦合系统,实现制药公司和大型医院等工业废水高效净化与能源回收。设计制备LED光驱动-新型铁基光催化剂,高效处理高毒性医药废水;光降解后的产物通过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转化为甲烷,形成“污染治理-能量回收-碳减排”闭环解决方案,成本节省16.2%,实现污水处理、再生水和甲烷三重收益。本团队聚焦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兼具环境、经济效益,通过工艺技术创新,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建设。

全国三等奖获奖团队介绍:
团队名字:布丁小分队
项目负责人:赵晓琦
团队成员:刘家俊、孙自欢、张瑞瑞、陈潇楠、郭林睿
指导老师:何国富、顾佳艳
项目名称:“质”慧碳途-小户型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的黑灰分质收集及资源化处理新工艺
项目介绍:
在“双碳”政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背景下,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仍存在不足。本项目聚焦≤5人/户的小户型场景,以“分质处理-低碳转化-闭环回用”为核心,构建了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无动力黑灰分质一体化装置,实现黑水与灰水源头分离;黑水经厌氧发酵制成沼液用于农田灌溉,灰水通过“复合基质+本土植物”人工湿地进行处理。项目已在上海崇明三星村、南海村成功示范,处理后出水水质达标,且实现负碳排放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的弊端,还为农户节约了大量化肥成本,获得了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可,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团队名字:海上风筝
项目负责人:江益智
团队成员:刘芮宏、唐智、李璇、邱妍斌、唐小淇
指导老师:欧丽慧
项目名称:蓝海减碳—漂浮式海洋智能风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系统
项目介绍:
本项目针对沿海城市、海上平台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与能源韧性短板,提出基于海上高空风能的分布式供能解决方案,通过自主创新设计的漂浮式海洋智能风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系统,可捕获数百米的海上高空稳定风能,结合分布式储能模块与智能算法设计,构建可并网/离网运行的分布式能源节点,大数据运维监控平台可实时统计机组运行数量、飞行总时长,今日总发电量等关键数据。系统可支持模块化扩展集群,实现快速部署与智能响应电网调度。目前项目已申请6项专利,可为沿海城市、海上平台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绿色电力补充,不仅助力我国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更为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