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文物中的生态智慧,汲取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进力量,10月29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联合生态学系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前往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了“文脉相承·绿动未来:从文物中探寻生态智慧”的主题研学活动。活动由党支部书记吴颖主持,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同学们共同参与。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党员们分组依次参观了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展厅。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展开了一场关于生态的对话。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文物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青铜器展厅,农具、铭文和装饰无不体现着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天人合一”的理念;陶瓷展厅中,瓷器以自然为主题,通过造型和纹饰传递出共生关系与生态伦理;书画展厅里,作品借助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宁静生态环境的向往。这些文物将生态智慧巧妙地嵌入实践与艺术之中,与现代理念相契合。同学们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记录,不时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参观结束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文物中的生态启示”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的参观体验和生态学专业知识,畅所欲言。有的小组从古代农业技术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中对生态平衡维护的精妙之处;有的小组则紧密联系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探讨了文物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现代生态保护工作的借鉴意义。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也收获了独特的感悟。
慈萌瑶表示:“在青铜馆,大克鼎的铸造工艺和铭文记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智慧;潘达于女士护鼎捐鼎的事迹,更让我们体会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在精神层面的相通。在陶瓷馆,孩儿荷鸭纹瓷枕生动再现了宋代湿地生态场景,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大家表示,要将历史智慧融入现代生态学研究,以专业力量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陈潘毅说道:“此次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时,我从一楼的中国古代雕塑馆开始,印象最深的是馆中的那只陶狗。它姿态挺拔、神情憨厚,耳朵竖立、嘴角微翘,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年前匠人寄托在这件陪葬俑中的温情与守护。陶土间残留的红色彩迹,让这件作品在岁月中仍显生动。随后我走进青铜馆,被陈列其中的‘晋侯稣钟’深深吸引——那钟体铭文与铸造工艺跨越了千年,是古人礼乐制度的庄严与秩序,展现了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
本次“文脉相承·绿动未来”主题研学活动,使党员和团员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态智慧的宝库。探寻其中的生态智慧,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又为现代生态保护理念提供了启示。作为新时代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大家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使命,纷纷表示将以历史为鉴,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投入实际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图:吴颖、慈萌瑶、徐思懿
文:吴颖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