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工党支部、环境学教工党支部联合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共同举办“谋划新发展,支部先行”教师科研成长经验分享会。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孙可教授和南京大学周艳莲教授,就科研和基金申请经验、个人成长路径等内容进行分享。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关小红教授、教工党支部成员及部分新入职教师等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生态学教工党支部书记郑泽梅主持。
孙可教授先后于2016年和2021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质炭固碳效应与机制研究。她在报告中结合生物炭长期定位实验的结果,系统介绍了生物炭与秸秆调控微生物和土壤矿物碳泵的土壤固碳机制,并对土壤固碳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科研历程,孙可教授指出,国家基金的持续支持是她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她谈到,青年教师在独立开展初期难免会遇困难,尤其是女性科研工作者常需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问题,她鼓励大家保持韧性,锚定关键研究目标深入探索,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研究标签。
周艳莲教授主要从事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她结合自己从青年基金到三项面上项目的申请和主持经历,分享了在完成基金任务基础上拓展研究内容的心得。她强调,拓展研究不仅为后续项目申请奠定基础,更是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过程。周艳莲教授认为,基金申请必须聚焦明确的科学问题,并确保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她建议申请者广泛查阅能为科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的文献,厘清已有研究与个人工作的关联。在申报文书撰写方面,她指出应力求表达的通俗性与逻辑性,使评审专家能够直观地把握项目的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工党支部和环境学教工党支部始终将助力党员教师职业成长与事业发展作为支部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此次分享会是贯彻落实党建与业务工作“四同”机制的具体举措,旨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成效切实转化为促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学互鉴,今后将更加努力在服务学院和学校事业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



文案:郑泽梅
图片:郑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