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学海扬帆·研途逐梦——写好论文的秘诀就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3-05-18浏览次数:224

      2023年5月16日下午13:30,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丽娃论坛·丽娃大讲堂”第一场:写好论文并不难在闵行校区三教333室顺利进行,本次活动邀请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关小红教授作专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各院系80余名本硕博同学前来学习,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王超担任主持。

1

      关老师首先分享了几点个人心得:“现阶段不唯论文不等于不需要发表论文,而是学生们应该主动提高自我要求,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论文写作对于一个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我们现阶段是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坏习惯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而愈加根深蒂固,一定要在学生时代勇于承认错误、做到表里如一。”“导师可以容忍学生犯错误,但是不能容忍一些低级错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科研实践中主动避免的。”

2

      关老师结合SCI论文和其他文件中出现的粗制滥造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向大家展示了写作规范的重要性。文章的行文逻辑、图片配色、排版布局都是影响成果产出的关键因素,细节并不是“细枝末节”,而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不断精益求精,做到“表里如一”,才能领悟“写好论文”的真谛。

3

      关老师分享结束后,在场听众们与关老师就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实验设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关老师一一予以解答,并将专著《高质量SCI论文入门必备-从选题到发表》赠与提问同学。

4

      至此,本场“丽娃大讲堂”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论文写作干货知识活学活用,从写作“小白”蜕变成为写作“达人”。

附:部分学生感想
生环学院2021级硕士 吴兆康
      关老师用她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潜力和上进心,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关老师的“传道”体现在她的每时每刻每件小事——无论是她对科研绘图的精益求精,还是她对文章的字句斟酌,都体现了她的“科研工匠之道”;关老师的“授业”体现在她足够高超的科研素养,以至于她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求其上者得乎其中”乃至“求其精者得乎其上”;关老师的“解惑”体现在她或平易近人或铿锵有力的谆谆教导——面对博士生提问如何在看不到光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下去,关老师如是说“因为我有信仰,我想把爱分享出去”。感想颇多,不胜枚举;得此良师,何其幸哉。

生环学院2021级硕士 戴紫玲
      听了关老师关于研究生学术写作的讲座,我深有感触。不论导师对自己的要求高低,作为研究生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负责,“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关老师还明确了写作开题的思路:“1.重要性,2.目前方法及其缺陷,3.拟研究的新思路,4.有望取得的成果或突破。”令我思路打开,醍醐灌顶,对自己的论文有了更明确的想法。在讲座的结尾,关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关于写作的两本书《写作是门手艺》和《金字塔理论》,我也会在之后的学习中去拜读。

生环学院2022级硕士 孙庆来
      关老师分享撰写科研论文、国家基金申请书过程中粗制滥造的典型案例,逐词逐句地为我们分析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并提出一些正确的、合理的写作逻辑与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交流互动过程中,针对论文综述部分的撰写思路,老师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性的意见建议。总之,本次的大讲坛让我收获颇丰,期待以后学校、学院多多举办诸如此类的学术活动!

生环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世豪
      听完关老师的讲座,我对科研论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老师首先通过介绍一些身边同学的实例,让我们明白了好的论文都是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写出的;另外,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保持与老师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听取老师宝贵的建议,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老师的一个观点我印象十分深刻:“论文的逻辑好比人的骨架,细节好比是人的血肉。”这句话形象地展现出了论文撰写的两大要点:清晰的逻辑和详尽的细节。总之非常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讲座,这对我今后的学习与科研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王超 图:吴丹 吴忠玲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