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重要精神,加强基层党支部支委履职能力,引导青年骨干“怀抱梦想、脚踏实地”,11月13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前往金山廊下镇友好村开展第三期支部工作沙龙,通过与友好村党支部“共学二十大报告精神”、参观“农林水乡”生态修复项目以及生态田水稻收割体验,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一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中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学院党委书记刘婕、副书记路葵、专职组织员、各党支部委员、党支部指导老师、研究生会及团学联代表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也是学院党委开展区域化党建协同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讨论交流环节中,师生们就“如何利用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中的智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从辅导员角度出发,将学生喻为“水稻”,认为高校是选拔、培育优秀人才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在高校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她希望同学们利用空闲时间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通过真听、真做而获得真感受,以此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本领。第二,希望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不断拼搏奋斗。


座谈结束后,参会师生在学院陈雪初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友好村“农林水乡”生态修复项目并到生态田开展水稻收割体验。
“学思践悟”——本次沙龙让师生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基层一线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开展情况,引导和激励青年骨干从自身出发,牢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想信念,做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青年。


陈雪初教授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廊下镇友好村党支部书记戈晓莉向大家介绍了友好村基层服务情况及乡村治理成效。在谈到如何激发村民自觉维护村风村貌的工作时,戈书记介绍到,村民以老人居多,自觉维护村风村貌的意识不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修整后的村貌难以维持。针对这个情况,村支部推行“积分制”管理,鼓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主动参与村子的内部治理,达成一定积分后村民可获得油、米、面等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积累,村民逐步由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人翁意识逐步增强,乡村振兴的“果实”也得以保持和延续。
戈晓莉介绍友好村情况
廊下镇中华村驻村指导员殷之两年前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派至中华村担任驻村指导员,从身着精致西装的年轻白领到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基层干部,两年的时间里,殷之用自己的“真心、热心、暖心”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无论是台风的抢险一线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一线都留下了殷之的身影,回溯自己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殷之认为要做好基层服务工作,就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将自己真正摆入村民中间,做他们的贴心人、暖心人;殷之也谈到,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成长,事实证明,青年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大有可为,他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能深入一线,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实习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殷之介绍一线工作情况
会上,2021级环境学系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朱英华、2022级环境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周耀、本科生党支部党员林彤也结合切身感受做了交流发言。三位同学认为,来到金山廊下真正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此外,投入基层工作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要发挥更多的智慧,一线工作者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敬业精神值得青年学生好好学习。在讨论交流环节中,师生们就“如何利用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中的智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从辅导员角度出发,将学生喻为“水稻”,认为高校是选拔、培育优秀人才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在高校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她希望同学们利用空闲时间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通过真听、真做而获得真感受,以此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本领。第二,希望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不断拼搏奋斗。
党委副书记路葵发言
在总结发言中,学院党委书记刘婕首先向友好村在疫情期间对学院师生的深切关怀和慰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其次,刘婕希望师生们都能向基层一线工作者们学习,用心用情真正地融入到支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支部工作方式方法,齐心协力推动学院党建工作更高质量的发展。最后刘婕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勉励在座师生,希望大家能“怀抱梦想、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党委书记刘婕发言

“学思践悟”——本次沙龙让师生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基层一线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开展情况,引导和激励青年骨干从自身出发,牢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想信念,做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观“农林水乡”生态修复项目
生态田体验水稻收割
文:刘纹君、张琪 图:李立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