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顺利召开环境专业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5-17浏览次数:631

      为深入推进卓越育人工作,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生态文明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2022年5月16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上海市环境与生态高峰学科主办,在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环境专业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6场报告,以及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6位专家点评,并进行了线上研讨。本次会议由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周天舒主持,陈小勇院长致辞,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300多名大学老师参会。 

1

      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对当前防疫形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各高校专家能够排除万难、齐聚线上开展对环境专业教学研讨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提到,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更加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他也介绍了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相信研讨活动必将推动环境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陈院长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并欢迎同行们将来线下来华东师大实地指导。
      来自六所高校的专家依次展开汇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奇作题为“关于环境学科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思考”的报告。王老师从国内国际生态环境相关的热点问题着手,引出当前环境专业高质量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出对人才培养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他认为改革应从环境学科专业教育与非环境类专业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两手抓,专业教育中注重课程体系、教学思路和方法等的革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以引导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激发其他学科生态化为目标,为高校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做法提供参考。 

2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作题为“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管理学科发展及课程思政”的报告。在介绍中国特色环境管理学的由来与内涵,提出环境管理的三大任务、学科范式、发展路径后,包老师分享了复旦大学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的做法、思路与学生成果。他认为环境管理的课程思政,是立足培养中国环境管理学术共同体。无课不思政,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包老师也给出了极具实操性的的一些案例与做法。
3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作题为“将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融入环境学科的课程思政”的报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4月份在人大视察讲话的精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昌老师结合人民大学的特点,从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详细、具体地介绍了赋有人大特色的环境学科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做法。

4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佳作题为“面向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云端实习课程建设”的报告。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一流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提供支撑,为突破实践教学中空间、学时、师资力量等的限制,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八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济大学率先实施了云端实习方案,推出“三融合、三协同”的实习教学设计,促进兄弟院校的交流,获益师生众多。刘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实习教学各要素的建设思路与实施效果,期望后续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5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徐琳瑜作题为“城市生态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报告。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徐老师分别从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层面介绍北师大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成果。她认为,学院层面应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政引导工作,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专业层面应基于专业特色,有侧重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思政建设;课程层面需注意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化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她以城市生态规划学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课在课程思政设计中的具体做法及成果。
6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勇作题为“环境专业实践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的报告。张老师首先向同行们介绍华东师大环境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然后分享了他主持的一年级认知实习课程环境问题观察的建设过程和课程思政特色做法。该课是张老师基于环境专业特性,为解决选专业中处于劣势、传统课堂教学太枯燥等问题而精心设计的,是一门针对环境 “水、气、土、渣、生态”各要素的现场认知实习课程。通过实地走访,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增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7

      在专家点评环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陈正雄谈到,六个报告各有侧重,内容丰富,获益良多。针对报告中提到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认为应按照本国主流意识形态为本国培养人才;在国家教材委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环境专业教指委在思政指南中提出八大思政要点的大背景下,他鼓励环境专业在思政建设中示范引领,课程间增进交流,避免思政知识点的重复,凝聚形成专业思政教学指南;关于课程体系,他指出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组成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关于教学效果与评价,他认为线上课程学习效果、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也是今后重点研究的一些工作。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杨永川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对环境专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生态环境相关的思政点很多,重庆大学在教指委牵头的思政指南帮助下,梳理了不同课程的思政点,确实也发现思政点重复的情况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值得关注。他还谈到环境生态工程目前在专业认证方面存在的困难,如专业开设年限短、核心课程的组成不够标准化等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的姜爱娜首先表示非常欢迎老师们申报分会设立的生态文明课题。她分享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针对学生的一些调研结果显示,丰富有趣的课堂、接触实际的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有兴趣,也更能体悟到学习的意义,与老师们建设课程的思路不谋而合。实践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有工程类实习、国际班实习、海外实习三类,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清华正在进行改革,希望后续可以与老师们多多交流合作。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徐竟成表示,很高兴参与到此次研讨会,相信通过同行共同的努力,可以把环境学科做大做强。他认为,环境保护是一直以来的话题,课程思政的提出对环境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机遇,学科建设中应有效抓住课程思政契机,促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争取优质生源。他提出三点思考:一、生态文明对于环境学科来说是专业知识,应着重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对环境的担当精神,对于非环境类专业来说是思政点,生态文明的普及,对环境学科发展非常有利;二、教师是课程思政主力军,培养、训练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三、与课程思政做的好的院校进行纵向的比较学习,大有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玲谈到,环境专业在招生过程中不占优势,需要反思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否与时俱进,可考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中引入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逐步改变社会对环境专业只是末端治理的刻板印象,从而改善招生情况。她还分享了同济大学组织和实施海外实习实践的一些经验,实习地点的选择可依托任课教师的海外深造经历,经费等保障问题在实习获益面不断拓展中也可迎刃而解。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杨凯谈到,几个报告中很好地展现了环境专业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环境问题认知入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各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践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探讨,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环境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可能是环境专业建设的一个共同路径。他认为,各高校结合区域、高校、专业的特点,摸索出专业建设的特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交流,期望能为环境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撑。
      至此,近四小时的研讨会接近尾声,周天舒作总结发言。她再次对出席的专家和老师的表示感谢。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行,12位受邀专家对生态文明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也指出了一些需进一步思考、改进的地方,收获非常大。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共同把环境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做出更好的成绩!


作者:王娟娟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