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卓越育人工作,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生态文明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2022年5月16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上海市环境与生态高峰学科主办,在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环境专业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6场报告,以及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6位专家点评,并进行了线上研讨。本次会议由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周天舒主持,陈小勇院长致辞,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300多名大学老师参会。

来自六所高校的专家依次展开汇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奇作题为“关于环境学科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思考”的报告。王老师从国内国际生态环境相关的热点问题着手,引出当前环境专业高质量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出对人才培养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他认为改革应从环境学科专业教育与非环境类专业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两手抓,专业教育中注重课程体系、教学思路和方法等的革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以引导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激发其他学科生态化为目标,为高校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做法提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作题为“将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融入环境学科的课程思政”的报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4月份在人大视察讲话的精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昌老师结合人民大学的特点,从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详细、具体地介绍了赋有人大特色的环境学科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做法。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杨永川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对环境专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生态环境相关的思政点很多,重庆大学在教指委牵头的思政指南帮助下,梳理了不同课程的思政点,确实也发现思政点重复的情况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值得关注。他还谈到环境生态工程目前在专业认证方面存在的困难,如专业开设年限短、核心课程的组成不够标准化等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的姜爱娜首先表示非常欢迎老师们申报分会设立的生态文明课题。她分享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针对学生的一些调研结果显示,丰富有趣的课堂、接触实际的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有兴趣,也更能体悟到学习的意义,与老师们建设课程的思路不谋而合。实践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有工程类实习、国际班实习、海外实习三类,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清华正在进行改革,希望后续可以与老师们多多交流合作。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徐竟成表示,很高兴参与到此次研讨会,相信通过同行共同的努力,可以把环境学科做大做强。他认为,环境保护是一直以来的话题,课程思政的提出对环境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机遇,学科建设中应有效抓住课程思政契机,促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争取优质生源。他提出三点思考:一、生态文明对于环境学科来说是专业知识,应着重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对环境的担当精神,对于非环境类专业来说是思政点,生态文明的普及,对环境学科发展非常有利;二、教师是课程思政主力军,培养、训练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三、与课程思政做的好的院校进行纵向的比较学习,大有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玲谈到,环境专业在招生过程中不占优势,需要反思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否与时俱进,可考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中引入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逐步改变社会对环境专业只是末端治理的刻板印象,从而改善招生情况。她还分享了同济大学组织和实施海外实习实践的一些经验,实习地点的选择可依托任课教师的海外深造经历,经费等保障问题在实习获益面不断拓展中也可迎刃而解。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杨凯谈到,几个报告中很好地展现了环境专业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环境问题认知入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各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践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探讨,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环境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可能是环境专业建设的一个共同路径。他认为,各高校结合区域、高校、专业的特点,摸索出专业建设的特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交流,期望能为环境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撑。
至此,近四小时的研讨会接近尾声,周天舒作总结发言。她再次对出席的专家和老师的表示感谢。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行,12位受邀专家对生态文明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也指出了一些需进一步思考、改进的地方,收获非常大。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共同把环境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做出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