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讲党课,喜迎二十大

发布时间:2022-05-09浏览次数:457

      为加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与宣讲,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做好准备,5月7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为地球科学学部、历史系、中文系、法学院第二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175名学员上了一堂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党课。

      刘婕以“三本书”和“三次会”为切入点,带领学员们认识了解全球环境变化,引发大家对生态文明和保护地球的深层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在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都曾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过重要指示。刘婕指出,生态文明是基于中国智慧的新文明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接着,刘婕通过“1个目标、2项重要制度、3个重大问题、4点重要认识、5大体系、6项原则”为学员们详细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和思想内核,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为更好的回答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刘婕以浙江丽水和上海市为案例,详细分析了两地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的决议》进一步总结了我们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对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最后,刘婕向培训班学员提出希望,刘婕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青年新的使命担当,各位入党积极分子同学应当提升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担当,通过实际行动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1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为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

      本次党校自4月13日开班,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在线上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党史知识,在线下通过积极参与校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锤炼品性,践行责任使命,做到知行合一。专题党课后,培训班的学员们也就本次党校的学习进行成果汇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徐燕婷、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蓓丽担任点评嘉宾。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员们分为三组进行汇报,“苏州河的红色与绿色—华政段步道”从苏州河畔的红色故事讲起,延伸至苏州河30余年生态环境治理的绿色故事,在讲好党史故事的同时,也体现了生态环境学科专业特色;“学党史学英模,涵养初心使命”介绍了焦裕禄和戴君虎的入党故事,谈到同学们经过党校培训后入党动机的转变,同学们表示要以榜样为奋斗目标,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疫情之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介绍了党中央最新疫情防控指示,梳理了校园封控期间全校师生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同学们表示,在疫情这场大考里,每一位同学都必须恪守初心、坚定信心、保持责任心,共同见证胜利的到来。

34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法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员也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总结学习心得,并表示大家将继续立足当下,弘扬“五四”精神,绽放青春光彩。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在点评中肯定了学员们的学习态度和志愿精神,她认为本次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学思践悟的学习模式,学员们在疫情志愿服务中收获了成长,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了优秀共产党员品质的传承与创新,重新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刘婕希望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能坚守价值、砥砺奋斗,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徐燕婷在点评中肯定了各组学员分工合作,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并表示党课的学习是理论的学习,希望每一位学员要切切实实的把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蓓丽在点评中认为学员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关键时刻,有挺身而出的勇气,有勇担大任的魄力。她希望通过此次党校学习,大家能够更加用心的生活,活在当下。

                                                                                                                                                                                      
                                                                                                                                                                              

        作者:张琪、潘玲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