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创新、合作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雄安新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局召开“白洋淀水生态修复技术及生物治水技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11-05浏览次数:932

      旨在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水生态修复技术及生物治水技术理念、研讨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白洋淀治理的可行措施、推动双方合作交流,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商请我校组织的“白洋淀水生态修复技术及生物治水技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3日15:00举行。因受疫情影响原定的现场实地考察交流改为线上会议研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英华,副局长程钢,副局长王丽婧,雄县、安新、容城县政府负责人,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黄民生、徐亚同、陈振楼、赵雅萍、毕春娟、何岩、曹承进等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高英华局长主持。

1

2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高英华首先介绍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状况,高局长详细介绍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情况和气候特征、污染治理历程,包括白洋淀地区所进行的工业源头、农业面源、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高局长指出白洋淀生态恢复所遇到的难题:生态清淤任务重、水中溶氧低、碳污染居高不下;道路阻隔多、水体流动不畅;水量不稳、对补水依存率高、浅草地生态系统明显;环境评价标准不科学、农村精准管控尚且不足等。希望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在水生态修复和生物治水方面的先进技术理念,推动双方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白洋淀水环境治理水平。

3

      华东师范大学曹承进副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学科特色和科技团队构成、研究项目和学术成果、代表性成果情况、对接白洋淀环境治理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曹老师指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生态用水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大清河流域防洪治理存在薄弱环节、流域依法协同治污需进一步加强,并给出针对大清河上游入淀河流面源污染阻控工程、入淀河道污染治理、入淀缓冲区农村生活污水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白洋淀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清水生态系统稳态构建及长效维持工程、加强新型污染物监测评价、建立完成高效环境监测体系等方面治理措施建议。

4

      华东师范大学徐亚同研究员分享了治理经验。徐老师就湖泊发展规律、白洋淀地位等方面指出白洋淀已属于老年期湖泊,“血管”已经堵塞,且白洋淀在雄安区的地位非常重要,如“肾脏”一样净化城市污染,因此保留白洋淀湿地、淡化白洋淀水产养殖作用尤为重要。徐老师提出,可在白洋淀上游建立前置库,减少污染物质输入;重视残留植物腐败等形成的腐殖质,提高资源化利用增加污染物质输出;成立专业清淤队伍,每年对湖区某一块轮流清淤,防止对生物多样性打击。

5

      华东师范大学陈振楼教授提出,白洋淀比一般的湖泊治理难度更大、治理周期长,很多已实施的生态修复措施成效可能还没有体现出来。陈老师指出,白洋淀有机质含量高、内源堆积多、水体流动性差可能是导致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水体流动还需进一步加强;白洋淀底泥清淤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目前清淤量可能还不够,需要分块轮流进行,同时要对生态系统再造,完善水底生态系统。

6

      华东师范大学黄民生教授对以上两位专家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补充,同意清淤要常态化分散实施,为减少清淤副作用、提高效果,可在白洋淀利用风浪、水流等自然条件实施针对性、高效性的清淤;在碳源和脱氮的问题上,可根据白洋淀湿地的形态和机制进行调控和优化,碳源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好氧脱氮的功能。

7

      河北大学刘存歧教授提出,白洋淀长期没有碳输出,碳积累严重,且白洋淀芦苇腐化严重,造成碳的释放与COD浓度的增加;白洋淀食物链较扁平化,某些环节已不够完善,可能需要在原位上进行生态系统改善,比如调整底栖生物成分;未来需调整水生植物的规划,明确水生植物的输出方向,同时要通过生态系统优化来处理水生植物残体。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王丽婧副局长指出白洋淀不同于其他湖泊,其水生植物非常多,磷营养盐含量较低,主要问题就是COD污染,其中内源贡献比重很大;目前白洋淀水质已经恢复了一定程度,转向水质持续改善和生态修复的阶段,需要各种措施并重,生态措施加码;目前白洋淀缺乏系统、以目标为导向的工程规划,且希望对华东师范大学“雨水径流梯级阻控技术和植物残体资源化技术”等硬技术展开后续的学习与了解。
中科院生态中心查金苗研究员,雄县、安新、容城县政府负责人,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负责人等与会人员也相继发言,均表达希望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会议最后,高局长再次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研讨会开启了雄安新区和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修复白洋淀的合作,希望尽快进行线下面对面学习交流,形成长期合作。

8

文/图:曹承进、查阳、都皓辰、李梦茁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