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公开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1-10-14浏览次数:541

      为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重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做好教师本科教学质量同行评价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21年10月13日下午1时,在二教119组织开展本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此次公开课包含三小节研讨课,分别为沈国春老师主讲的《生态统计与R语言》、陆雪琴老师主讲的《环境工程基础》、陈超老师主讲的《环境工程原理》。此次教学活动由学院教学院长周天舒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刘婕、校教学督导李德志、学院教学委员、学院青年教师等16人参与活动。
111
      公开课前半段,三位主讲老师依次组织课堂教学。沈老师的课堂首先以COP15生物多样性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生态学专业为什么学习统计学”,接着以“抛硬币”来检验硬币是否均匀的例子,引出概率、随机等概念并深入讲解。陆老师的课堂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为主题,辅助以相关视频,重点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概念、原理与工艺发展。陈老师的课堂以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引入,主要讲解了对流传热机理,以及不同边界层的传热机理差异及温度分布。
拼图1
      课堂教学结束后,周天舒老师组织领导和同行开展评课和研讨交流。到场的老师依次点评三位老师的课堂,他们指出,三个课堂各有特点,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沈国春老师结合时事,利用教具、视频、各类图表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气氛活跃。陆雪琴老师PPT制作精美,师生互动良好,总结凝练部分很好,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陈超老师讲课节奏把握得很好,教态得体自然,极富感染力,内容编排得当,学生反馈良好。除此之外,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与参会教师交流探讨,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特别提到的有,专业课的讲解中插入的案例,尽量选取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论实践的结合;内容很多,难度较大的课程,老师在备课中应充分思考课堂内容的编排,重难点内容详细展开讲解、简单内容可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学习,布置自学的部分,老师要讲清楚自学的目标。
222
      活动最后,周天舒老师做总结发言。她表示,公开课活动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研讨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线教师,每次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她认为,这类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利于教师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学院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学习进步。

 

 


文:王娟娟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