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促研学,劳动创美好——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 “幸福生态米”试验田劳育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06浏览次数:649

      7月3日上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光华书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在崇明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试验田开展了“幸福生态米”第二次劳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刘婕、党委副书记路葵、生态学系主任邓泓领队,20多名来自光华书院和生环学院的学生踊跃参与。
暑期促研学,在学生心中深埋下科研的种子

      炎炎暑假即将开始,此时正是水稻开始拔节生长的时期,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拓宽视野、积累知识以促进成长的良好时机。本次活动由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项目负责人邓泓老师及学院周小奇老师作科普讲解。

      站在田埂边,邓泓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试验区所在的新生土地的形成过程,并介绍了生环学院的老师针对该区域的土壤改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其中就包括周小奇、张秋卓老师研发的土壤微生物菌剂和生物炭基菌肥。周小奇老师讲解了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原理和研发应用过程。“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有植物病原菌,也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微生物。我们从土壤中筛选有益微生物,将目标微生物经过培养扩繁后,制备成微生物菌剂,再添加到土壤中。”

      两位老师充满热情的讲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同学们对土壤改良生态技术的浓厚兴趣,也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部分同学还体验了喷洒微生物菌剂的工作,他们穿着厚厚的雨鞋,背着沉重的药箱,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田间,把菌剂均匀喷洒进泥土里,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土壤改良工作的实施过程。

3、体验微生物菌剂喷洒工作

劳动创美好,在辛勤实践中感受真切的幸福
      听完两位老师的讲解以及观看、体验菌剂喷洒工作后,同学们对这片科研试验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接下来的劳动环节充满着期待。盛夏时节,田间的水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间也有不少长势旺盛的菖蒲、芦苇等杂草,若不及时清除,势必影响水稻的后期生长。同学们此次的劳动任务就是下田拔除这些杂草。

      经过农户的简单指导,刘婕、路葵等老师首先下田,带头为同学们作劳动示范。同学们也迅速撸起袖子,卷起裤脚,纷纷踏入水稻田中开始了除草劳动。顶着江滩吹来的劲风和云后射下的阳光,大家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劳动,有的负责将杂草连根拔起,有的负责将杂草搬运至田边,在不知不觉间汗水已滴入脚下的土地,浇灌着希望的秧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约十五亩早稻试验田中的杂草被清除干净。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希望用辛勤劳动换取“幸福生态米”的丰收,也在身体力行中加深了热爱土地、珍惜粮食的感触。

      本次劳育活动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号召,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艰苦的劳动精神。

8、劳动结束合影

附部分学生感想:
      宋奕茹(19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今天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本次拔草劳动,与水稻田来了次亲密接触。水稻田里的泥很软,行走在稻田间十分艰难。有些杂草比水稻苗高出不少,一眼就能看见,但是根系发达,很难完全拔出;有些杂草隐身在水稻苗间,难以发现,虽然易于拔除,但也容易拔出旁边的秧苗。拔草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种植粮食的不易。我也一定会好好珍惜粮食,当好光盘行动者。”
      彭秀泽(19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观看农民收割麦子的场景为题写了这么一首《观刈麦》,他在诗中感慨了自己不必从事繁重的农业工作,但却又为此深感惭愧。如今的我们大部分都是这样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所以对我来说为农田除草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不能将杂草连根拔除,就会使杂草日后再度生长,做了无用功。此次的除草活动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深入农田,不仅让我加深了对粮食来之不易的认识,更是切身体会到脚踩黄土背朝天的感觉,意义非凡。”
      朱正芝(19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从华师大来到了崇明东滩,一下车就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水稻,长势喜人,从上一次的推送中看到播种种子才不到一个月,这也太快了。但是其间的杂草长的更加旺盛,大家光脚踩在软软的水稻田间,一棵棵拔出正在与水稻争夺养分的杂草。斩草要除根,我们还不能光靠蛮力,得慢慢拔,不然拔断了根部还留在土里,过段时间还会再长出来。抱着一堆堆杂草走向田埂,我的心里也有了一种欣慰和期待,想着它从播种、萌发、生长、成熟到成为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不禁赞叹生命的奇迹与劳动精神的伟大。身为农业大国,我国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都在做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工作——用双手守护那一株株绿色。”
      周泓宇(20级化学专业本科生 ):“刚刚看到这片田地的时候,一眼望去我甚至都没有能够将杂草和稻禾分开。但最后,在老师的经验分享与指导下,这片广阔的田地还是被我们用踏实的足迹、辛勤的汗水所丈量。这对于平日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来说,何尝不是一份收获与满足。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学校的试验田能够取得科研成果与农业产量的双丰收!”
      曹茗昕(2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幸福生态米’除草活动的确是一次新奇的体验。首先,这是我第一次下到田里去劳作,虽然在淤泥中寸步难行,除草时难以连根拔起,喷洒菌剂所用的药箱十分沉重,还有内心对叮咬伤、划伤充满畏惧……但劳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劳动体验,通过活动我也对当地生态改造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开拓了学科视野,进一步认识了生环专业。”
      张晓涵(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起初对水稻田还有些许恐惧,怕虫子、怕摔倒、怕弄湿衣服,更怕把菖蒲、芦苇遗留在田里不能斩草除根。后来,田间充满了劳动的欢笑声,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聚集在一起,为了提高幸福生态米的产量共同努力!希望秋收的时候能品尝到我们劳动的果实!”

      李嘉琳(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虽然从小到大一直接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但是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地走到农田里,感受务农的辛苦与甜蜜。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到本次‘幸福生态米’水稻种植除草活动中来,第一次切身实地地走进了秧田,踩着大地和孕育粮食新生的泥土,在太阳炙烤的秧田中与水、小虫子亲密接触,将一棵棵杂草从秧田中连根拔起,为‘幸福生态米’的茁壮成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陈思南 图:李立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