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办实事】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规范的表达是科研的基础”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讲座

发布时间:2021-05-20浏览次数:4446

      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党史与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很多研究生在科研表达方面存在规范性的误区,2021年5月19日下午,在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106报告厅,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邀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关小红为学院师生开展主题为“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规范的表达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素养提升讲座。本次讲座由生环学院党委副书记路葵主持,生环学院19级和20级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共25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
1
      关小红老师担任ESTL编委、JHM副主编,有丰富的学术期刊审稿经验。首先,关老师通过介绍JHM论文的拒稿率和拒稿典型案例分析,对论文写作中的规范表达和细节处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讲解。关老师指出决定论文是否被拒稿的关键因素包括两部分:“面子”、“里子”。前者包括标题页、摘要、图表、Highlights(研究亮点)、Novelty Statement(创新性声明)、参考文献等细节。关老师借助典型案例对规范写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标题字母的大小写、图表的坐标轴设置及排布与对齐等。关老师反复强调要规范科研表达、注重写作细节,对论文的细节把控要追求极致、不遗余力。

       接着,关小红老师介绍了论文的“里子”,即文章的内容。从研究的环境意义、实验设计严谨性、实验方法科学性、实验数据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文章内容的十二个研究误区,如使用远偏离实际环境污染水平的污染控制研究、平行或对照实验的缺失、缺少检测方法的确认、方法检出限的误解等。关老师说,“要先做及格的研究,才能做优秀的研究”,规范的“面子”是论文成功投稿的敲门砖,而科学严谨的“里子”是研究的骨架所在,要同时做好“面子”、“里子”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素养与论文质量。

5
      随后,关小红老师分享了她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关老师将师生比喻为灯塔与舵手,灯塔指明方向,舵手乘风破浪,勉励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要精益求精、砥砺琢磨、要力求上进、见德思齐。
4
      关小红老师的讲座让现场师生深受启发,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大家积极地向关老师就数据分析书籍推荐、学术标准和前沿、文献检阅以及专业问题等方面进行提问,关老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6
附部分学生参与讲座后的感想:

       符裕(生环学院19级研究生):今天很荣幸听了关小红老师的讲座,学到了很多科研写作上的细节问题,也曾是我的导师给我的工作提出过的问题,感到很熟悉。同时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学术写作的规范的确不可或缺,一颗追求极致的心,是对自己的真诚,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与负责。其次,研究生工作学习的主旋律应当是不断追求,持续升值。导师是灯塔,可以为我们指明道路,指点迷津,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主动行走,与光呼应,走出印记,折射光彩。最后,研究要有方向,要有方案,要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意义,始终记得因为什么出发,那么,将懂得因为什么而喜悦。

      王越(生环学院19级研究生):今天下午关老师的讲座不仅讲了论文的写作规范,还提到了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圈子,对此我很有感触。努力的人不一定能做到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努力。来到华师大后我才感受到自己之前的学习生活是多么松懈,而在周围人都很努力的情况下,我也被带动起来,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校和生活。讲座的重点内容也是干货满满。在此前我已经听过一次关老师的写作规范讲座,这次听依旧有收获,在写作中作图规范性以及introduction的重要性被老师着重强调,让我审视自己写作时是否犯了类似的错误,避免以后投稿时因这些低级错误而被拒。

      李迎春(生环学院19级研究生):首先今天关老师从作为一个老师对教育的一些思考作为讲座的开始还是挺出乎意料的,播放的一段关于最近明星去南大拍摄“遇冷”的新闻讲读,表达出关老师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期望,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和提升自己上,而不是这些热度明星上,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点自己也深有体会,也很赞同关老师说的。其次觉得关老师确实是位优秀严格又比较亲切的一位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在写论文当中要注意的点,作图和论文内容很多细节还是需要反复斟酌的。最后就是关老师对于她自己和我们学生一些期待是很令我敬佩的,教育者的初心在关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己也是比较想成为一名老师的,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多和关老师进行沟通。

      杨燕梅(生环学院19级研究生):关老师严格的学术规范标准、追求极致的工作风格以及饱满的科研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希望这一场讲座听完后,自己往后在科研上能更注重规范的表达,在对待工作上能有更负责的态度及对自己更高的标准,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尽善尽美完成科研任务。


文:李昕羽 海报:陈颖鑫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