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开展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公开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0-10-26浏览次数:724

      为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重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做好教师本科教学质量同行评价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20年10月19日下午3时,在四教211组织开展本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此次公开课包含两小节课,第一小节由韩骥老师讲授《城市生态系统工程》,第二小节由甄广印老师讲授《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工程》。此次教学活动由学院教学院长周天舒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刘婕、校教学督导杨凯、学院教学委员、学院青年教师等16人参与活动。

4

      公开课前半段,韩骥和甄广印老师依次组织课堂教学。韩老师的课堂以“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保育的权衡”为主题,他先结合研究假说,探讨了高品质宜居城市发展规律;再结合1990-2010年长三角生态空间演变,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规律,最后结合三组同学的观点分析,探讨了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保育服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找到适合发展的阶段平衡点是研究与实践的目标。甄老师的课堂以“污泥厌氧消化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为主题,在相关知识点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厌氧消化发展史介绍探讨了厌氧消化的定义与代谢理论,重点分析了污泥厌氧消化与代谢路径等。

3-1

      课堂教学结束后,周天舒老师组织领导和同行开展评课和研讨交流。到场的老师依次点评两位老师的课堂,他们指出,两个课堂各有千秋,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韩骥老师讲课节奏掌握得很好,教态得体自然,思政融入良好,案例贴近生活,师生互动流畅,循循善诱,学生状态饱满,课堂气氛和谐等,甄广印老师则极具亲和力,PPT图文自创,内容丰富,讲解连贯,逻辑性强,思政融入良好,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深奥难懂的化工知识,课堂气氛轻松等。除此之外,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与参会教师交流探讨,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老师们特别提到,我院学生规模小,大部分课程都是小班化教学,在如何充分利用小班的特点搞好教学方面,值得思考。有老师表示,小班化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因材施教;缺点是,师生互动或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容易有冷场的情况,所以很多老师选择“蜻蜓点水式”的互动方式,没有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有老师建议,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深度和广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布置任务、点评环节多下功夫,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也有老师提到了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重要性,建议课程选取或者编写可读性比较强的教参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促成学习效果。

5

      活动最后,周天舒老师做总结发言。她表示,公开课活动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研讨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线教师,每次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她认为,这类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利于教师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学院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学习进步。

 

 

文:王娟娟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