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研究生联合团支部举办“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直播课学习讨论活动

发布时间:2020-02-28浏览次数:1732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科研不端案例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愈来愈成为学术界重视的问题。为在研究生群体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研究生联合团支部于2020年2月28日14:00组织支部全体成员在线上学习聆听了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开设的视频直播课,主题是“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

1

       公开课上,蒲院士先介绍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裁定原则。接着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所反映的科研体制与文化问题,主要包括科研管理机构、科研人员本身、科研单位三方面的问题。蒲慕明院士特别指出,在科研诚信建设中,一些在条例法规存在模棱两可规定的“灰色地带”需要引起科研人员的警惕。如果科研诚信是白,科研失信是黑,在白与黑之间其实存在着中间地带。例如去报导科研结果时,挑选合乎自己希望得到的实验数据;科研项目和奖项评审前,泄露评审人名单以及评审人的意见等等。
       “灰色地带”让科研人员在黑白之间游走,极容易发展到伪造、剽窃、不忠实的科研不端行为。既然如此危险,为什么类似的“灰色地带”还会广泛存在。蒲慕明院士在演讲中道出个中缘由:灰色地带的问题通常很难被发现,科学家们对灰色地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灰色行为,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未能对此类不端行为有明确的规则指南。接下来蒲院士讲到了科学交流、合作竞争方面的诚信。
公开课的后半部分,蒲院士围绕科研创新,集中阐述了创新科研的本质,介绍了探索式创新与假说驱动式创新的两种科研创新模式。接着蒲院士向广大科研人员提出问题“怎样学习创新?”蒲院士认为要创新就要探索创新工作背后的历史、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注意似乎无关领域的工作、培养论述科学的习惯和能力、学习区别已知和未知和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蒲院士总结诚信是创新的基石,要处理好科研诚信与创新的关系。
      近三个小时的公开课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增强了研究生同学们的科研诚信、创新意识,也为同学们今后的科研学习敲响了警钟。
组合1
文:闫泳材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附:部分学生学习感想
朱琦翀:诚待今日,创新未来
      今日,蒲慕明院士通过逻辑严谨地展开,形象生动的例子,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科研诚信以及如何自主创新。从前我遇到过一些情况,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却不符合预期结果,由于是练习,便将这些数据剔除以得到漂亮的结果,自此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也不知如何是好。这门课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先前研究生活中的疑惑,让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科研会提出假说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而在这些实验中该如何对待与预期假说相背的数据。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掩盖这部分结果,而往往不符合假说的数据才是更有价值的。生态学尤其是如此,因为生态学并没有定理,新的假说取代旧的假说经常发生,经典的理论也一直在被补充完善,大自然就是这样一本天书。科研的目的并不是去验证假说,而是去探索世界的奥秘,由此假说将不是实验中所信奉的真理而是该被不断地推翻与修正。在今后的科研生活中,我应该抱持质疑的态度,对于那些不符合预期的数据,坚持科研诚信,先查实,再思考,提出新的想法。未来我国的科研会更多地关注创新,我相信这就是很多创新想法的起点。

邓鹏翔:
      蒲慕明老师对于“科研诚信”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蒲老师在讲话中提到一点,即“明知别人的工作结果,只要还没有发表,就可以抢先发表”,他表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然而这一现象却也屡见不鲜,这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研究数据公开而造成的科研纠纷事件。这种科研恶性竞争的思想不可取,交流分享是做好科研的重要基础,在交流中我们可以更新自己的思路,查漏补缺,假使双方工作类似,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和正在开展的同行讲清楚自己也正在开展类似工作。最理想的大家在同一时间先后发表,形成理想的交流效果。

马幼菲:
      学习蒲慕明院士的关于科研诚信的直播,感慨良多。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准则,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应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而负责人的履行职责,应当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和规范,应当做到公平和对他人的尊重,承认他人的成果和贡献。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十分迫切,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希望国家能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与高素质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蔡超琳:

      自从翟天临事件之后,学术规范被提及的次数也逐渐增多,在听了蒲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对科研诚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实验设计出现错误、数据与理论值产生过大的偏差都是科研路途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但我们所思所想的不应该是矫饰错误和回避问题,只有真实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才是科研人用论文说真话的底气。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我们认清楚科研诚信的灰色地带,更要有创新科研的能力和韧性。除了自觉规避抄袭、篡改、矫饰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更要扎实学习,勤动手多动脑,做好文献阅读的积累工作,做好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多加思考和尝试,用真实的科研成果证明自己。

 

胡元树: 

      下午两点准时聆听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主讲“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的视频直播课程。蒲院士主要从科研诚信的内涵,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创新科研的本质,符合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首先讲解了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提议和执行科研项目,报导或审评科研成果时有伪造、不忠实、剽窃行为。在科研中我们要拥有良好的科研行为,做好科研记录,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要诚信自律。做人要诚信,科研更要如此。在今后的科研过程中我要做到不发表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不浮夸结论,不蒙骗自己的科研成果。


任子星:
      蒲慕明院士在直播平台给我们上了“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这节重要的课,在直播中,蒲院士从科研诚信的内涵、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创新科研的本质和创新与诚信四个方面向我们讲解。蒲院士讲到,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伪造、不忠实行为和剽窃,也讲到我国现在科研不端行为所反映的科研体制与文化问题,主要是欠缺执行条例的监管机制和明确责任主体,还有科研人员回避推卸责任,也有很多科研机构为了自身名誉而包容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关于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不忠实、剽窃、论文署名不端行为、科研成果评审的不端行为和科研交流竞争的不端行为。最常见的就是选择符合自己假说的数据,不报道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但正如蒲院士所讲,非预期的数据可能是有意义的甚至是极为重要的数据,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数据是确信的,那我们把它真实的结果呈现出来才是对科学界真正有用的。还有很多科学家为了自身科研机构的资金筹备,夸大科研成果,欺骗其他科学家。我们作为科研人员,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蒙骗他人,你以为自己只是夸大科研成果谋取一些名利,但实际上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现在疫情期间,有很多不实、浮夸的科研和媒体报道,比如双黄连等中药能抑制病毒等,也许只是为了争取大众关注,但很多群众因此上街买药,造成疫情二次传播,影响恶劣。蒲院士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是为了理解自然,追寻真理。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也要不忘初心,保持严谨,诚信实验,追求创新。

李莹:
      今天听了蒲慕明院士有关“科研诚信”的讲座,对于科研学术的“灰色地带”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蒲老师向我们详细解说了各种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包括不忠实行为、剽窃行为,论文署名的不端行为,科研成果评审的不端行为以及科学交流和竞争的不端行为。其中针对前三种不端行为,我们作为学生科研工作者要尤其的重视。数据的采集、处理,报导的“不忠实”,是我们在日常科研中一不小心就会犯的错误。实验室实验中,我们总会得到大量的数据,但如何合理地选择,如何对待非预期数据等,都需要我们慎重地思考,有客观的说明和标准。蒲老师提到:不规范的数据选择和操作将误导科研方向,对科研造成长期的恶果。我认为这对正值研二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惊醒作用。对待数据要万分严谨,切忌马虎凑合!关于“剽窃”,我们要注意警防“自我剽窃”,不重复发表相同的数据,不投机取巧。发表论文要追求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近年来高校中出现很多“论文至上”,以多取胜的现象,我认为反而阻碍了大家的求真。关于科学交流,蒲老师重点提到了公开争辩,批评与被批评。还形象举例了导师和学生间的“辩”,也令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赵思雅: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推动下的必行之路,是世界大势所趋,而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新时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精神的涵养。科学精神需要具有实践的天然基因,而实践就要讲规范诚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中国科研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研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规范科研诚信,严禁学术不端的行为。有诚信的土壤来涵养,有求真求实的阳光雨露来浇灌,中国科技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汪永金:
      自从之前的“翟天临事件”之后,科研诚信这一主题变成了不光是科研圈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研究生的我们虽然会打趣抱怨说因为这些害群之马,我们的毕业道路上又多了几道关卡。但是不管这些丑闻有没有被拿到台面上来说,我们作为科研一份子,一定要拥有且保持最基本的科研诚信。在直播中有提到说在诚信上,不光是学生,也有老师做不到科研诚信。国内外一直有打假分子的存在,前几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说我国发表的好几百篇医学类文章都被扒出有作假的嫌疑。看了看分析,证据还是十分充足的。很多人做科研是为了谋取名利,并不是真的出于对科研的热爱了。所以这种为了获取利益而铤而走险的做法日益增多。几百篇的造假文章都能熟若无睹,难道这只是写文章的人存在问题吗?这上上下下的监管和审查是否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呢?到时候真查出什么问题来了,又会不会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胡乱甩锅呢?这其中真的牵扯到太多了,值得我们深思。那何为诚信?实验也好,数据也好,我们都要百分百还原真实。尽管实验会有失败,数据存在瑕疵,但不能为了赶任务,就把那些瑕疵部分做一些人为的修改,把无说成有。就算做的研究不是那么成熟完美,但也要经得起考验。

田慧敏:
      通过这次的学术伦理讲座,我了解了很多学术方面的伦理问题,例如怎样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主观意愿上选择了学术不端,而是因为科研人员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尤其是灰色地带行为,且科研院校不重视科研伦理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蒲老师还提到一些新闻记者往往也缺乏对科研实验的准确性判断,因此他也鼓励有一定科研素养的学生毕业后选择新闻记者类工作,专门采访科研工作,更能发挥新闻行业的准确性。蒲老师还提到国外有很多著名的科研学者,他们中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挑战精神,他们会不断尝试突破新领域,虽然有很多失败,但只要成功一次很有可能就是惊人的进步。因此我们在科研期间必须要想好自己将来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要持续进行科学问题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