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y:Embolism resistance explains mortality and recovery of fiv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trees to persistent drought

发布时间:2022-09-30浏览次数:104

        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碳汇的热点区域。由于该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进化历史上没有经受过长期严重的干旱胁迫压力,在未来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下,亚热带森林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近日华东师大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团队在植物碳水过程对干旱的响应与恢复机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 Embolism resistance explains mortality and recovery of fiv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trees to persistent drought于2022年9月30日在 Ecology上在线发表
图

        为了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耐旱程度不同的常见树种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和恢复的种间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者在浙江宁波的同质园中针对赤皮青冈、苦槠、浙江樟、浙江楠、木荷等5种植物共1250个个体进行了7个梯度的人为干旱和复水处理,以探究何种植物性状影响植物干旱致死以及碳水过程的干旱响应与恢复。

        结果显示,在持续干旱条件下,抗栓塞能力(P50)强的树种存活得较久,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干旱的抵抗力和干旱过后的恢复力也越强。除了抗栓塞能力,其他与植物耐旱性有关的性状如气孔的等水性、叶片细胞膨压丧失点、水力安全范围等都不影响抵抗力和恢复力。这一结果表明亚热带常绿树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物种不同,并未发展出有效的多重耐旱机制,这就使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能在未来极端干旱事件来临时会变得异常脆弱。

图1

树种抗栓塞能力(P50)对光合作用(a、c)和蒸腾作用(b、d)的抵抗力(a、b)与恢复力(c、d)的影响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30072、31600387)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的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后(现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邵钧炯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周旭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邵钧炯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Ec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周旭辉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野外试验和生态模型研究,在 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cology 等多个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总被引1万余次,H指数51。

文章链接: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