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专业特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11-07浏览次数:1203

      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发掘专业课的思政功能,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自2017年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学院已经有2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华东师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们积极参与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9年9月,华东师大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校,学院作为领航学院和领航团队15门课程成为领航课程,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课堂育人作用,10月31日下午学院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课程思政研讨会,这一活动也是生态学和环境学教工支部的组织生活活动。党委书记刘婕、院长陈小勇、副院长周天舒以及两支部教师党员及任课教师参加会议,环境学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勇主持会议。
_B2A2550

      

      会议首先邀请了地理科学学院柳林老师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成功教学案例。柳老师认为“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一定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经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柳老师以《城市建设与工程地质》课程为例,指出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时俱进。他与大家分享了“六元协同化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增加过程性评价、理论实践相结合、组织兴趣研讨等等不同方式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反馈效果良好。关于课程思政,柳老师提出要遵循课堂本身的规律,在课程自身建设好的前提下提炼融合思政内容,结合课堂实例列举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柳老师对教学的使命感、专注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让在座的老师深受启发。

_B2A2555

      周天舒老师介绍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责任意识、服务精神、创新志趣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卓越人才和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文化传播相结合。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目标中提出,每位教师都应善于根据思政育人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每一个专业都应该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通,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式,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最后。周老师指出生态文明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使得我们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学院从工作机制、教研制度、绩效激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要与形式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希望老师们可以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寻找思政融点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教育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最大程度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同向同行。
_B2A2574

      张勇老师作为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之一、国家精品在在线开放课程《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负责人,致力于挖掘课堂的育人功能,努力打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齐头并进的授课模式,和大家交流了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张勇表示课程思政是一大趋势,需要大家做好课程思政并凝练成果,在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方面积累经验和材料,同时加强对外交流扩大课程影响力,努力使我们学院的课程思政工作在全国同行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_B2A2606

      

      接下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达良俊老师(主讲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城市生态学》)分享了三个观点:其一,作为大学教师,上好课应该是教师真正应该投入、认真去看待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大学根本;其二,当下的生态文明大环境很有利于我们专业做好课程思政;其三,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和理念,不是盲目努力,要与时俱进,教学思路和技术要及时革新。
      李媛媛老师(主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保护生物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道路自信、集体意识和大局观等思政点做了简要介绍。
      何岩老师(主讲《工程制图》)从工程制图课程本身的知识要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踏实、有耐心的工程素养,引导学生制作工程现场图样,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张颖老师(主讲《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提出,科学兴趣和探索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精神、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都是课程的培养目标。她分享了一些实验设计课程中的思政融入点,如学生自由分组,鼓励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增强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多轮次的小组讨论,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喂养生物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实验伦理结合反思实验过程,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获得提升。
      杨凯老师(主讲《环境水文学》)认为,专业课应该立足于专业,从专业知识本身出发,挖掘思政点,教师要结合国家发展去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大视野,更好地理解国家相关的资源环境政策。
      何德富(主讲《环境与健康》)对建设好课程的几点想法,一是需要投入多,二是教学技术革新,三是考核方式多样;《环境与健康》内容通识,污染危害和防御知识等健康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关注,可以作为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
      宋坤老师(主讲《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分享了自己刚开始教学时的感悟,教师要上好课一定要很投入,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很重要,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把自身经历融入课堂,多引入一点问题或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为学生扩宽国际视野,从实践出发,认识到中国道路自信、方法自信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之路。
      韩骥老师介绍了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课程中引入古今中外城市生态系统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出工程设计智慧的做法,效果良好。
      马黎萍老师作为新进教师发言,她认为高校教师一方面是负责指导研究生,一方面是本科教学工作,本科教学是高校工作的根基,需要投入精力做好。
1
2

      学院党委书记刘婕老师结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细致全面地解读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大家一起探讨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大学职能观、坚持全面的人才观等方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是通过课程思政,发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刘老师希望全体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科学观、个人品格三个思政教学目标,将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三方面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刘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话与大家共勉,希望全体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齐心协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_B2A2641

 

      最后,陈小勇老师总结发言。陈老师指出我们学院做课程思政有天然优势,要抓住机遇,将我们的学科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学院非常鼓励全院所有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相应的激励机制会越来越完善。同时陈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看法,他认为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遵循教学规律,其次要转变教学思路,注重对学生思维和逻辑的训练。陈老师表示,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举措之一,希望老师们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以育人质量的提升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_B2A2645

 

      至此,课程思政研讨会圆满结束。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分享,老师们都会对课程思政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思维的碰撞也会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很多参考。

                                                                                            

                                                                                                                                                                                                                                                           文:王娟娟、周天舒、刘婕;   摄影:苏小桐;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