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省社科联、淮阴工学院主办,苏北发展研究院承办的“苏北绿色发展与生态富民”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青年智库学者基层行活动在淮安举行。活动围绕苏北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生态富民话题进行讨论,我院生态学教授蔡永立应邀出席并发言。
活动上,就记者提出的“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面临怎样的形势?”、“对苏北来说,生态富民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如何创建“生态+”产业路径与生态价值机制?”以及“苏北实现生态富民的具体措施和推进路径是什么?”三个问题,蔡永立从生态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回答。
关于我国生态建设现状,蔡永立答道:尽管“生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热的词汇之一,但对生态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甚至误区。理解生态,最主要的是正确认识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要注意:生态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地域性,不同地域间的生态建设模式不能照抄照搬;生态是有层次的,也有局部和整体之分,在建设层面上,生态高于绿色、环保等概念;生态不是静态,它是动态发展的。以苏北地区为例,最原始的生态是河滩、沼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跟沼泽相关的农业、水稻、低洼养鱼等产业。苏北现已不再是原始的沼泽生态系统,也不是纯自然的生态。在分析生态问题时,人工生态系统和传统自然生态系统,不能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保护,人工生态系统也要建设。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人文环境也在发展,既不能用过去的生态标准来衡量现在,也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未来的生态,需要建立客观、动态的生态评价标准。当下,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我们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没法回避、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
关于苏北生态富民的实践意义,蔡永立提出:生态可以惠民,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苏北的经济也发展了,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当务之急是如何保护好的生态和修复破坏的生态,还人民一个“绿水青山”的环境,这就是“生态惠民”。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让生态“富民”。好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可以为社会提供产品、环境调节和文化等多种服务,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对苏北地区来说,“生态+”的目的就是要在现行发展水平下,探索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和实现的合适路径和模式。
对于苏北生态富民的具体措施和推进路径,蔡永立指出结合实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生态富(惠)民”形式:一种就是低影响开发模式。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低影响开发模式,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的一种发展模式。二是再自然化过程。前面说到生态系统可以为我们人类提供服务,现在的城市建设人工化程度过高(比如河流的硬化和园林化),实际上是降低了或切断了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我们要加大管理投入,把一些能够再自然化的系统,比如河湖岸带、城市中的一些生态功能为主的绿地再自然化,就是让自然为人类做工。三是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提高物质的循环水平,增加经济产出的环节。比如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长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这都是我们国家比较经典的生态富民案例,不仅解决了生态的问题,而且增加了经济产业链,旅游和景观建设也实现了有机结合,值得苏北地区借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江苏省政府参事、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也一同出席本次活动并发言。
立足学科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是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学院也将不断鼓励师生加强地方沟通与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及地方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