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师生参加 “沪上生态家”校外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673

2018117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约80余名2018级本科生由张勇、周天舒、赵雅萍、陆文洋等老师和5名助教带队参加了《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本学期第二次实习,参观位于上海市申富路568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园区的“沪上生态家”。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的汤立杰书记、杨泓部长、黄衍工程师姜俊彦工程师等热情地接待了我院师生,同时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志青老师带领10名同学也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虽然阴雨绵绵,温度略寒,同学们仍然热情不减。在建科院的汤立杰书记、我院张勇老师、周天舒老师的简短介绍和发言后,全体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先参观后座谈,第二组先座谈后参观,开始了这场建科院之旅。




带队老师黄衍工程师首先介绍了一栋由多种绿色建筑技术组成的小别墅,它模拟了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样式,包括太阳能光伏板,优秀的保温外墙等等,使同学们接触到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玻璃与遮阳实验室、校准实验室等工作场所,了解了这里的职员是如何现场工作的。带队老师还与同学解释了遮阳帘的制造及原理,还有有趣的玻璃碰撞试验。










之后同学们进入大楼进行参观,大楼内的实验室与我们的专业更为接近,包括一些土壤、水样样品室,色谱室,耗材室,现场采样仪器室等,还有对家具、床垫、文具的检测实验室,可能是与专业相关的关系,同学们笔记做得格外认真。









随后,大家参观了建科院最有特色的木材及家具实验室,了解了几百种不同红木的样品,学习了红木标本保存、显微镜木材鉴定等知识,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对树木生态的认识。







参观完这些有趣的实验室,带队老师带领大家走到了生态楼。生态楼本身就是一栋绿色建筑,屋顶上使用光伏板,利用土壤的保温性能制作了外墙,以达到保温、减少空调的使用等效果。生态楼室内有个人工小园林,旁边就是办公区。屋顶的高差和通风设施用于热量交换和自然通风;窗户玻璃是三层结构,在中间层充了氩气,再配上遮阳设施,附带能够自动调节遮阳帘的传感器。这样的绿色建筑不仅节能环保,也提供了宜人舒适的工作环境。






最后的环节在会议室中开展。首先由汤力杰书记介绍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间接、组织架构、典型案例、社会责任等内容,鼓励同学加入实习,还有毕业的师兄师姐交流经验。上海建科院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环境评价一部的杨虹部长,作为我院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校友,向大家讲授了生态学毕业生如何成长为一名生态环境评价工程师的经历,鼓励大家学习好专业知识,打牢基本功。姜俊彦工程师是我校河口海岸研究所2015届生态学硕士毕业生,他教导同学们笃学精技,知行合一,强调了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之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提出心中对课程学习、专业方向、就业实习的疑惑,老师们热情地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环境问题观察》第二次课程圆满结束,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的课程安排不仅让他们了解了绿色建筑的一些常见技术,参观了公司内部的实验室,也让他们对上海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同学对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实习机会产生了兴趣。这次外出实践不仅让学生们熟悉了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立足于环境问题,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兴趣,开阔专业视野,为以后的专业课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外出实践是2018级新生入校以来《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第二次实习,在新生入学后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该课程不仅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也建设了在线课程,现已于20173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成为宣传我校环境专业建设成果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可登陆中国大学MOOC参与我们的第五次开课。该课程从新生入学即开始,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堂讲解,通过参观和考察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辰山植物园、吴泾第二发电厂、老港垃圾填埋厂(垃圾都去哪儿活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览馆、苏州河梦清园水污染治理展示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崇明西沙湿地、可口可乐公司、SGS公司环境实验室、紫竹科学园区、上海市环境监测站、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等单位,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以环境问题观察为起点,了解环境现状、理解社会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深入思考、激励专业学习,为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奠定基础。


撰稿:钱美尹;编辑:李培聪
摄影:钱美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