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的85名本科生在张勇老师、陆文洋老师、罗辅燕老师和4名助教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老港废弃物处理处置基地。本次课程本次活动作为2017级本科生《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第三次参观实习,主要带领同学们学习和了解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生活垃圾填埋及焚烧处理的主要技术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方法,为日后的学习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奠定基础。
老港废弃物处理处置基地是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海之滨的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中心,北连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地始建于1985年,目前共有五期工程,处置中心占地约29.8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澳门市的面积。


同学们进入老港废弃处置有限公司展厅

负责人陈主任根据老港固废基地的沙盘模型,给同学们来讲解老港垃圾废弃物处置中心的基本场地分布及处置中心基本情况。她介绍到老港固废基地于1985年开始建设,1989年投入运营。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处理了约6500万吨的生活垃圾。相当于为2600万上海市民、人均处置2.6吨的生活垃圾。现在基地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上海中心城区70%的生活垃圾,将近在15000吨每天,还包括城市污水厂的污泥。

同学们拍摄并记录

参观完沙盘模型后同学们有秩序地进入公司食堂排队取餐


大家在餐厅一起吃午餐


午饭结束后,张勇老师和王文佳助教为大家简单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处置处理的流程、处理情况以及垃圾回收利用的情况,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句,让同学们全面掌握关于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实时记录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进入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参观学习

佩戴讲解器

拍摄新奇有趣的展示馆

进入展厅,首先观看了一段展示馆的介绍视频

同学们观看得十分投入


展厅入口先从“垃圾是什么”开始介绍,让同学们了解了“垃圾”更加专业的定义、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分类,同时展示墙上也清晰地展示生活中许多用品其实都是可以从“垃圾”中提炼、改造出来的,让同学们真正地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理念。

展示馆中陈列的“乱扔垃圾的危害”

讲解人员讲解不同垃圾的降解年份

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

展示板生动地介绍不同人口数量可能产生的生活垃圾

如果不处置垃圾,垃圾将会在一定年限中堆成和著名建筑等体积的“垃圾山”

清洁绿色的生活方式


讲解人员分别介绍日本、德国、中国台湾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

讲解人员分别介绍日本、德国、中国台湾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

不同垃圾经过专门的处理“变废为宝”


展厅中的再生资源产品

再生步道砖、水雾种植砖(从左至右)

再生纤维毛衣、再生纤维衬衫、再生纤维毛巾(从左至右)

展示馆房顶的“三化”条幅



展示馆外的“3R”铁艺
从展示馆出来后,工作人员主要介绍了老港的固体废除处置工艺
技术人员讲解
同学们认真学习听讲
集装箱码头以及正在运作的固废集装箱车辆
同学们仔细听张勇老师介绍船运集装箱处理垃圾的优势。首先,集装箱的量比较大,一个集装箱夏季可装15吨的垃圾,冬季可装20吨的垃圾。其次,集装箱处理生活垃圾标准化,标准化使得桥吊、卡车、轮船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最后最重要的一点,集装箱处理垃圾,其渗滤液渗出率较低,这有效地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对地面、空气的二次污染。



参观完集装箱码头,同学们来到了焚烧处理场进行参观学习

佩戴安全帽

前往抓斗控制室

抓斗控制室中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机械抓斗将垃圾转移进焚烧炉中


正在工作的抓斗

待处理的垃圾堆

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体验

焚烧炉中控室

垃圾焚烧处理场模型

同学们听工作技术人员讲解

工作人员吴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垃圾填埋场的具体情况

雨水收集场和远处的风力发电机

已经铺装完成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填埋前的地基层
正在进行作业的集装箱车、推土车
最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黄主任给同学们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置流程及处理工艺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超滤膜车间
合影留念
本次老港废弃物处理处置基地的参观活动圆满结束,活动效果甚佳,师生反响热烈。本次参观活动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了垃圾从产生到运输再到处理的全过程,提醒大家在生活中少制造垃圾的同时也激励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启发了专业思考,开阔了专业视野,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外出实践是2017级《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第三次活动。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于在2017年3月上线,是宣传我校环境专业建设成果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该课程从新生入学即开始,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堂讲解,通过参观和考察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辰山植物园、吴泾第二发电厂、老港垃圾填埋厂、苏州河工业文明展览馆、苏州河梦清园水污染治理展示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崇明西沙湿地、可口可乐公司、SGS公司环境实验室、紫竹科学园区、上海市环境监测站、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等单位,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以环境问题观察为起点,了解环境现状、理解社会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深入思考、激励专业学习,为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奠定基础。
撰稿:毛萱杭;编辑:李培聪
摄影:毛萱杭;摄像:胡诗朦、杨欣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