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05浏览次数:1450

主 持 人:张健 教授
开始时间:2017-12-9(周六)9: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 资环楼148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报告内容

                                                                  (点击查看)


校级报告简介

 

报告一:生态学领域数据共享实践
报告内容简介: 
       科学数据共享不但是提升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开展整合性研究的需要,也是检验科学研究可重复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有关科学数据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政府机构和科研资助结构已认识到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一些旨在促进数据共享的措施,比如基于同行评审的数据论文、联合数据保存政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也越来越引起关注。2016年下半年,包括Ecology Letters、Evolution、Conservation Biology等在内的多份生态和进化领域期刊联合发表了有关增进研究透明性的社论,并称将采用更严格的期刊政策来推进论文数据共享。本报告将总结生态学领域数据共享的背景和进展,并重点以生物多样性数据论文、期刊数据政策、期刊主编调研为例讨论生态学领域数据共享的趋势。
报告人简介:
      黄晓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动物进化与系统学创新团队”和“闽台作物害虫生态控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PI。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2011年、2012年分别赴美国农业部系统昆虫学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留学;2014年7月起在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工作。担任国际生物地理学会(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中国协调人,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SCI期刊PeerJ、Integrative Zoology、Animals等的编委或通讯编委,国际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Frontiers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Research Metrics & Analytics编委,中文核心期刊《生物多样性》编委等。 黄晓磊实验室的长期研究兴趣在于整合时间、空间、关系等证据,理解昆虫多样性和物种间关系(昆虫-昆虫、昆虫-植物、昆虫-共生菌等)的格局及机制。实验室还关注生态学领域一些普遍性问题,从事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和政策、分类学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报告二: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研究进展
报告内容简介: 
       群落内的多物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经典的物种共存理论强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 注重具体共存机制的研究。这种以具体共存机制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物种共存理论框架的形成。在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的框架下, 物种间的差异被划分为两类综合性的抽象差异——生态位差异和平均适合度差异, 前者促进物种共存, 对应稳定化机制; 后者导致竞争排除, 对应均等化机制。将在简要回顾经典物种共存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的理论框架、基于该理论的部分实验验证工作及其在一些重要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储诚进,201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2014年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曾获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logy Letters, Ecological Monographs, Journal of Ecology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报告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on Biogeography for Wildlife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nge
报告内容简介: 
      A major challenge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nge is that of detecting and documenting change in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ecosystems. In particular, many spec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biased observ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ricted geographic ranges, habitat specialization, small population size, and limited natural history information. Ecological studies--in largest part--are cast on very small spatiotemporal scales, whereas systematic studies generally cover much-broader scales of time and space. This talk describes a series of studies that strive to extend the scale of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change to broad spatial scales and intermediate time scales (i.e., decades to centuries). I conclude with a view of how the utility of integrating occurrence data from related species to overcome spatial sampling bias and associated limitations in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报告人简介:
      胡军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学、环境变化对濒危物种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学等研究。特别是在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其响应开展了系统研究。在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Biological Conservation、Journal of Biogeography、Oecologia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及其他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先后获“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荣誉称号、四川省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