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5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17-06-19浏览次数:1012

      2017527日上午820,第五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生态学科)于资环楼148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阎恩荣教授协调任主持人,我院夏建阳、张健、周旭辉周小奇、邓杰、邓泓、郑泽梅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同时各个课题组的研究生同学们亦积极前来讨论学习。

图片40

阎恩荣教授主持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促进研究生、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和发挥空间,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学术科研活动中,真正实现学术层面的交流,科研思想的碰撞,进而改善学院整体的学术研究氛围。

图片41

论坛日程

    乔阳同学以题为“Global vari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arbon-use efficiency in relation to substrate supply and growth temperature”作了第一个口头报告。她分析得出在土壤微生物模型中,土壤底物(其组成和质量)以及温度是决定碳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图片42

乔阳同学进行汇报

    周贵尧同学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生物碳导致了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增加,但对亚热带森林没有影响。并建议为了缓和气候变化,在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施用作为土壤改良剂的生物碳,应采取不同策略。

图片43

周贵尧同学进行汇报

    接下来,刘翔宇同学就浙江普陀山森林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与群落构建过程作了精彩的报告。

图片44

刘翔宇同学进行汇报

    张扬同学则分析了北美红杉和巨杉的叶绿体基因组及裸子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买麻藤目与松科植物形成姊妹群的关系。并且松科与买麻藤类聚成的一枝再与柏类等构成姊妹群关系,而银杏则与这一大类成姊妹群关系,同时她还得出结论认为北美红杉和巨杉具有比水杉更加近缘的关系。

图片45

张扬同学进行汇报

    在简短的茶歇过后,武婧轩同学带来了最后一个口头报告,她的报告主题为植物对大气汞的吸附与吸收。她通过区分不同种植物对大气汞的吸收和吸附作用的差异和成因以及植物叶片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对大气汞污染的响应来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图片46

武婧轩同学进行汇报

    接着,毕星、欧阳澳、程伟松、孟醒四位同学依次进行了精彩的进展快报,题目分别为:“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Air Pollution and Its Impacts on Human Mortality in China”生境片断化降低栗实象对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寄生率“Carbon storage in US wetlands”“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using an improved Vegetation Adjusted Nighttime Light Urban Index”

图片47

毕星同学进行汇报

图片48

欧阳澳同学进行汇报

图片49

程伟松同学进行汇报

图片50

孟醒同学进行汇报

    与会的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同学也积极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汇报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于12许,本次论坛圆满落幕阎恩荣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表示光华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来让同学们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期望同学们能够踊跃地参与论坛,无论是作为报告人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与想法,还是在台下积极地思考,提问

 

 

(作者:刘嘉斌 摄影:刘嘉斌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