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4585

      2017年1月7-8日,由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健教授和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的胡健波博士联合发起的“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天津圆满举行。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所专家、学者、无人机厂商等60余人参加。

1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2

现场无人机航拍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吴晓民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郝占庆研究员进行大会报告。

3

报告中的吴晓民老师

      在报告中,吴晓民研究员以青藏高原和藏羚羊的介绍开场,对藏羚羊种群和分布状况、迁徙之谜、野外调查情况进行分享;同时对藏羚羊的卫星追踪和现在的无人机航测情况进行简要汇报。吴研究员指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展望无人机在野生动物种群研究、保护和迁徙通道的建设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4

报告中的郝占庆老师

      郝占庆研究员以“中国森林多样性监测”为主题进行报告。郝研究员从生态学基础切入,总结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强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并从哲学角度强调生态学研究中“由整化零、由零化整”的方法。郝研究员指出长期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利用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的生动事例,对无人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本次会议围绕四个具体专题展开——无人机技术前沿、无人机与植物监测、无人机与动物监测、挖掘无人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潜力。在“无人机技术前沿”专题中,各无人机厂商和飞机设计专家向与会人员就各类无人机性能和无人机研制技术、设计流程等进行介绍。

5

      第二专题“无人机与植物监测”中,来自广州地理所、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各位教授、研究员分别就无人机在植物监测中的使用工作进行汇报,分享进展与成果的同时提出科研工作中所遇瓶颈、难题,同与会人员进行探讨。

      在孙中宇、张健、覃驭楚、练琚愉、李旺、杨龙、邓云、王宁宁等人进行的汇报中出现的新型概念,如:“无人机+X”“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神经网络识别”等热点词汇备受关注。作为会议发起人之一,我院张健教授在会议中提出“比飞行更快的是人的思想”的观点,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科研问题研究的驱动下,在生态学研究中得以更广泛应用的前景寄予期望。

6

张健教授进行汇报

      第三专题为“无人机与动物监测”,来自中科院动物所、广东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等科研设计单位的李欣海、张洪峰、张礼标、肖治术、冯刚等人分别就对藏野驴、水鸟、蝙蝠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分享。与会人员就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专业严谨地讨论。

7

      本次会议主办人胡健波博士,就无人机在动植物监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无人机选型和飞行经验进行分享。

8

分享无人机飞行经验的胡健波博士

      本次会议的第四专题是“挖掘无人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潜力”。此专题中,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郭庆华研究员围绕无人机在城市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报告,介绍无人机蓬勃发展的原因、存在的意义,并以无人机应用的实例进行分享,报告中所涉及“背包平台”、“倾斜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相结合”等先进技术引起激烈讨论。随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南京大学等科研设计单位及高校的刘权兴、王绪高、沈国春、李媛媛和牛克昌等,分别从空间生态学理论、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信息学、分子生态学方向进行汇和交流。

9

      专题报告结束后,张健教授和胡健波博士就“无人机生态学能否成为一个生态学分支”、“生态学家与无人机遥感学家如何联手合作“等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寄无人机遥感研究平台于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得以发挥重要作用于贡献的愿景。

文案:王昕 摄影:张昭臣,张凤麟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