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数不尽的名言警句都在告诫我们需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突然的上海疫情阻碍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却也为我们带来了大量宝贵的,能够静心阅读的时间。值此我校四月阅读经典校园主题活动之季,生态学博士生第二党支部于4月28日晚,开展了“读好书,润人生”读书分享会,会上共有三位同志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感悟。
首先,蒋铮同志分享了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种子种扬》。该书讲述了新世代知识分子钟扬教授的奋斗人生。钟扬作为一名生态学家,胸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钟扬援藏16年,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此外,钟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该书以优美感人的文笔、生动详实的细节,带领读者走进生态学家钟扬的世界,体验时代楷模的人生之路,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精神珠峰”的力量。
周健同志为我们分享了《毛泽东选集》的读后感。疫情封控期间,该同志认真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的部分内容,他认为阅读此书对理解当下所处的困境和个人问题多有裨益。居家封控,生活物资保障成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而随着抗疫工作的一步步落实,问题都逐渐获得缓解。这个过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基层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和居委会组织,他们是解决现实问题最直接的因素。这其实也是《毛选》三大活灵魂之一“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所谓的群众路线,就是“立足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此外,在实践论的篇章中提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能够进阶到更高一级的程度。他深刻体会到实践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反复实践的,更需要在行动和理论上对自己进行提高。
王睿同志则分享了《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被称作“浮躁世界的救心丸”的励志读物。这本书作为一本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奥运体操选手丹·米尔曼的心路历程。书中以大量第一人称视角的对话形式展开,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很容易让读者代入主人公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同样的反思和审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该同志最直观的体验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给她的启迪可以概括为“活在当下”,我们常听人说活在当下,那究竟怎样才是活在当下呢?从书中得到两个点:当你要完成一件事在担心“我做不到怎么办呢”,可以转变思想“那是以后的事,这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如果你在纠结“我要怎么开始呢”,你就要在内心告诉自己,从来就不存在开始和终止,只有行动。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遇到“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生导师,但是也许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我们的内心。可以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和追求,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不屈不挠的正能量就会战胜恐惧、不安、焦虑、挫折等负能量,从而脱胎换骨,完成蜕变。
之后,全体党员同志分享了自己40余天“居家抗疫”的感悟。这场抗疫是场持久战,我们也要自觉遵守防疫要求,加强自我防护,配合政府和学校做好防疫工作。全体党员同志自“居家办公”以来,经历过前期的快速适应,已经逐步走入正轨,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这次疫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任务,并在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能动性和责任担当。虽然我们还需要在宿舍待一段时间,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定能够快速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突发的疫情阻击战,早日回到我们美丽的校园。在此特殊时期,我们也感谢学校和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悉心照料,在物质如此紧张的时期,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物资供应,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其中的巨大付出不言而喻。特在此,我们生态学博士生第二支部全体党员对老师们和志愿者服务团队表达衷心的感谢与致敬!
作者:蒋铮,周健,王睿,顾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