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下午16:45和3月4日中午12:15,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实践部的成员以及生态环境小课堂志愿者讲师们分别前往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和永德实验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本节课由学院18级本科生王恺元和19级本科生彭秀泽共同担任主讲老师。









(两位讲师在课前与小朋友们互动)
课程的绪论部分由小王老师讲解。他从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显隐性作为引入,给同学们列举了许多常见与陌生的环境威胁。其目的旨在说明大家不仅要治理“看得见”的污染,更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环境问题。
(小王老师在为大家讲解环境威胁,左为永德实验小学,右为紫竹小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小王讲师以“瑞典环保少女”和“抵制鱼翅背后的故事”为例,提醒小朋友们应该警惕极端环保主义的煽动,要兼听则明,以身作则,秉持着客观科学的态度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小王老师正在讲述“环保少女”的故事)
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敏捷,角度全面,针对不当的环保行为提出质疑和反驳,体现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小朋友们正在与小王老师进行讨论)
最后,小王讲师通过讲解“过冷水”的小实验,将课程引入到系列课程的第一单元——水资源与水污染,并把课堂交给彭老师,由他开展之后的课程。
(小彭老师正在为大家讲解世界水资源现状)
小彭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的是有关水资源现状的知识,通过讲师的讲解,小朋友们认识到虽然地球上的水很丰富,但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却非常稀少,且面临非常严重的污染,对全球及全国的水资源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印象。
(小彭老师正在介绍由水资源引发的战争)
随后,小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七大水系的划分,了解了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
(正在授课的小彭老师和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最后小彭老师与同学们对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小朋友们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故事、成语、人物等。讲师则通过对龙图腾、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三个案例,展现了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之深。
(小彭老师正在讲解水与中国文化)
两位老师表示,本学期生态环境教育课将以系列课程形式开展,之后更有诸多实践课程,帮助小朋友们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更好地提升小朋友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文:彭秀泽 王恺元
图:应欣哲 陆颂婷 刘鹏欣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