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2022年2月26日,生环学院21级生态学系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前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学习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展历程,了解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之路。生环学院党委书记刘婕、副书记路葵、专职组织员张琪、财务秘书施卉晰老师参加本次活动。



展馆第一部分主题为“初心使命”,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起点,展示了上海在90年代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正式变成“前锋”各区各县的实事工程,陈列柜里还展示着当时走访居民时的物品,让党员们身临其境,对“民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展馆第二部分主题为“深化拓展”,主要分为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多元化格局、积极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和积极实践基层党建区域化发展三部分。其中,为了积极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上海构建多样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载体。长宁区提出了“六个便利”服务项目,包括午餐便利、体育健身、沟通交友、学习培训等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部分主题为“创新发展”,上海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为切入点,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扩大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四治”一体化推进,在展厅还设有组织生活室和“魔墙”等互联互动平台使参观的党员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部分以“奋进前行”为主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力工程”在回答新时代命题中有了新作为,主要展示了抗击疫情、科普教育、建设美好城市等新时代事迹。
在展馆讲解员的讲解中,党员们从基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进步,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深切体会到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附:部分学生感想
崔耀楠: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核心精神就是凝心聚力。博物馆里习总书记的语录也让我感触颇深,“满腔热情为苦难群众办事”、“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我想不论我之后身处什么岗位,这些话语都会时刻影响着我,让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其实,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使其成为可以锻炼、可以游玩的公共活动新地标,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正体现了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的精神吗?我想,全国各地一定有许多像他们一样一心想着群众的基层党组织,而我也将以这些优秀的党员同志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李尤: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能够如此有活力,是因为有一系列为民服务的举措和利好政策,并且探索出了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思路,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上海经验”,这些都是全国其他城市所要学习与借鉴的。
王莹:在参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之前,有重温入党誓词环节,在宣誓词脱口而出的时候,内心感受到沉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我感觉离党似乎又更近了一步。博物馆内部展示了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再现了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看到展馆中的那些老物件让人赞叹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基层干部的责任与用心,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向他们学习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总之,此次的参观及游览活动让我们在实地更加真切地感受社会进步、基层干部的认真负责、学院历史的悠久深长、环境的改善,也让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为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感。
徐悦: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是上海20多年发生的变化,展示着一个时代的回忆。这些展品记录了“凝聚力工程”的发展与实践,从中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陈婧:“凝聚力工程”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出发点,博物馆所展出的内容来自基层、贴近群众, 实物反映历史、贴近生活, 加之多媒体技术、互动软件和网络技术等的运用, 大大增强了展览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不再感到遥不可及。
郑俊勇:凝聚力工程馆内,直接看到前方石碑上刻着“凝心聚力”4个大字。随着重温入党誓词,初心与使命在脑中回荡。从一个“凝聚力工程”宣传片开始,里面透露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我不禁潸然泪下,正是有一代代党员的付出,那一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秀先辈,才有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博物馆里面,收藏的其实都是些小物件,煤球炉、马桶等一些如今早已退出市民生活的“老家伙”,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见证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发展中,经历了一代代人的努力,但是保持着同一的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替群众解忧,不断探索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彰显党建作用。似乎大为感触,但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想来应是我现在并未在此岗位,故而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并不多,或许感触不深吧。但是越发的促进了我的思想,甚至于若是以后前往基层,必要再次深刻学习此工程探索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必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发展。
徐嘉丽: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基地,在参观馆藏的照片、实物、艺术品的过程当中,我被一些历史久远的物件所吸引,那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与沉淀。讲解员细致、动听、自信的解说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重温了上海基层党建的历史,让我深入了解了世事变迁中的各个故事,并感慨今日的生活之美好、充满希望。行程虽简单但丰富且充满趣味性,收获颇丰。希望之后的自己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当好一名讲解志愿者。
周李奕: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回顾了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共产党群众路线建设一隅。馆内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摆放的寿面、暖壶、营业执照等老物件,见证了上海二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凝聚力工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的一个推广政策,延续至今。作为改革试点种子选手,上海市在教育、金融、就业各方面都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其中核心理念从未改变,那便是以人为本。
张淑怡:通过本次行走苏州河华政段、参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活动,我深刻的感受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臭水浜到景观河,苏州河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上海记忆与故事。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则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见证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长宁区华阳路起步的“凝聚力工程”使我感慨万千,真正做到“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王芳:凝聚力博物馆是上海基层党建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和宣传展示窗口。在参观途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的老古董比如煤炭炉,夜壶等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老物件,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变化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见证者。凝聚力博物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基层党建”。“预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就在于基层,加强基层党建建设,提高基层群众和党员的凝聚力,才能够办大事。为了加强基层党建,长宁区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聚焦民生需求,使居民生活更幸福。比如安装智能水表仪能够间接的监测孤寡老人的起居情况,以及加装电梯,使得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等。这次的参观让我意识到,基层党组织是连接群众和党组织的桥梁,要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满,保持党组织的优越性,基层党建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杨颜溢:本次活动中,我先是看到了民生基建工程——苏州河沿岸步道的修建,我看到了修旧如旧的匠人精神,我也看到了为人民办实事不扰民的民生福祉,我也看到了政府下大力气整治苏州河的决心。在参观苏州河以后,我还没有这么深刻的看法,直到我进了上海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讲解员同志向我们深刻认真的讲解了上海市基层干部扎根基层,为百姓做实事,凝心聚力共创美好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从未照过相的阿婆想要照一张相片,当基层组织干部三日后带着相机回访时,阿婆已经去世了,我深刻地认识到,做实事不仅要做,更要讲究效率。

师生党员合影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是上海基层党建的展示窗口,是上海“凝聚力工程”乃至上海基层党建见证物的征集、保存、研究和宣传展示的固定场所。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院党委书记刘婕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党员举起右手,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重温入党誓词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布展分为“初心使命”、“深化拓展”、“创新发展”和“奋进前行”四个部分,通过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和大量实践案例,生动再现了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展馆第一部分主题为“初心使命”,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起点,展示了上海在90年代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正式变成“前锋”各区各县的实事工程,陈列柜里还展示着当时走访居民时的物品,让党员们身临其境,对“民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展馆第二部分主题为“深化拓展”,主要分为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多元化格局、积极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和积极实践基层党建区域化发展三部分。其中,为了积极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上海构建多样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载体。长宁区提出了“六个便利”服务项目,包括午餐便利、体育健身、沟通交友、学习培训等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部分主题为“创新发展”,上海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为切入点,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扩大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四治”一体化推进,在展厅还设有组织生活室和“魔墙”等互联互动平台使参观的党员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部分以“奋进前行”为主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力工程”在回答新时代命题中有了新作为,主要展示了抗击疫情、科普教育、建设美好城市等新时代事迹。
在展馆讲解员的讲解中,党员们从基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进步,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深切体会到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学思践悟新思想,昂首阔步新时代。本次参观活动让党员们在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中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推动城市基层党建走在前头的探索实践过程,深刻理解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及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内涵,鼓励大家踔厉奋发,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明天增砖添瓦。文:张淑怡 刘啸林 图:李立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附:部分学生感想
崔耀楠: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核心精神就是凝心聚力。博物馆里习总书记的语录也让我感触颇深,“满腔热情为苦难群众办事”、“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我想不论我之后身处什么岗位,这些话语都会时刻影响着我,让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其实,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使其成为可以锻炼、可以游玩的公共活动新地标,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正体现了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的精神吗?我想,全国各地一定有许多像他们一样一心想着群众的基层党组织,而我也将以这些优秀的党员同志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李尤: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能够如此有活力,是因为有一系列为民服务的举措和利好政策,并且探索出了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思路,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上海经验”,这些都是全国其他城市所要学习与借鉴的。
王莹:在参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之前,有重温入党誓词环节,在宣誓词脱口而出的时候,内心感受到沉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我感觉离党似乎又更近了一步。博物馆内部展示了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再现了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看到展馆中的那些老物件让人赞叹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基层干部的责任与用心,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向他们学习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总之,此次的参观及游览活动让我们在实地更加真切地感受社会进步、基层干部的认真负责、学院历史的悠久深长、环境的改善,也让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为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感。
徐悦: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是上海20多年发生的变化,展示着一个时代的回忆。这些展品记录了“凝聚力工程”的发展与实践,从中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陈婧:“凝聚力工程”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出发点,博物馆所展出的内容来自基层、贴近群众, 实物反映历史、贴近生活, 加之多媒体技术、互动软件和网络技术等的运用, 大大增强了展览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不再感到遥不可及。
郑俊勇:凝聚力工程馆内,直接看到前方石碑上刻着“凝心聚力”4个大字。随着重温入党誓词,初心与使命在脑中回荡。从一个“凝聚力工程”宣传片开始,里面透露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我不禁潸然泪下,正是有一代代党员的付出,那一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秀先辈,才有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博物馆里面,收藏的其实都是些小物件,煤球炉、马桶等一些如今早已退出市民生活的“老家伙”,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见证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发展中,经历了一代代人的努力,但是保持着同一的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替群众解忧,不断探索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彰显党建作用。似乎大为感触,但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想来应是我现在并未在此岗位,故而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并不多,或许感触不深吧。但是越发的促进了我的思想,甚至于若是以后前往基层,必要再次深刻学习此工程探索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必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发展。
徐嘉丽: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基地,在参观馆藏的照片、实物、艺术品的过程当中,我被一些历史久远的物件所吸引,那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与沉淀。讲解员细致、动听、自信的解说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重温了上海基层党建的历史,让我深入了解了世事变迁中的各个故事,并感慨今日的生活之美好、充满希望。行程虽简单但丰富且充满趣味性,收获颇丰。希望之后的自己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当好一名讲解志愿者。
周李奕: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回顾了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共产党群众路线建设一隅。馆内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摆放的寿面、暖壶、营业执照等老物件,见证了上海二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凝聚力工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的一个推广政策,延续至今。作为改革试点种子选手,上海市在教育、金融、就业各方面都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其中核心理念从未改变,那便是以人为本。
张淑怡:通过本次行走苏州河华政段、参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活动,我深刻的感受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臭水浜到景观河,苏州河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上海记忆与故事。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则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见证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长宁区华阳路起步的“凝聚力工程”使我感慨万千,真正做到“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王芳:凝聚力博物馆是上海基层党建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和宣传展示窗口。在参观途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的老古董比如煤炭炉,夜壶等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老物件,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变化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见证者。凝聚力博物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基层党建”。“预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就在于基层,加强基层党建建设,提高基层群众和党员的凝聚力,才能够办大事。为了加强基层党建,长宁区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聚焦民生需求,使居民生活更幸福。比如安装智能水表仪能够间接的监测孤寡老人的起居情况,以及加装电梯,使得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等。这次的参观让我意识到,基层党组织是连接群众和党组织的桥梁,要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满,保持党组织的优越性,基层党建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杨颜溢:本次活动中,我先是看到了民生基建工程——苏州河沿岸步道的修建,我看到了修旧如旧的匠人精神,我也看到了为人民办实事不扰民的民生福祉,我也看到了政府下大力气整治苏州河的决心。在参观苏州河以后,我还没有这么深刻的看法,直到我进了上海市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讲解员同志向我们深刻认真的讲解了上海市基层干部扎根基层,为百姓做实事,凝心聚力共创美好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从未照过相的阿婆想要照一张相片,当基层组织干部三日后带着相机回访时,阿婆已经去世了,我深刻地认识到,做实事不仅要做,更要讲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