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是党的百年华诞。为引导研究生党员学习继承先辈遗志,深入了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传承先辈不怕牺牲、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生态学、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于10月9日组织支部党员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随后分别在资环楼435、四楼公共空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和我的父辈》观影心得分享活动。2020级研究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参会,环境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杨根森、生态学研究生党支部纪检委员庞育兰分别担任主持。
影片由四个不同的单元组成,《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它们分别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 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了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了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同时影片更从时间的尺度上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当代青年感受到先辈的精神力量,并指引着后人继续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观影过程中,同学们为冀中骑兵团和航天科研人员的舍己为国的奉献精神而感动流泪,亦为改革开放期间敢为天下先的“鸭先知”和新时代少年富于创新、坚定追逐科学之梦而心生钦佩,为国拼搏、奋勇创新的情感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影片由四个不同的单元组成,《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它们分别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 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了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了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同时影片更从时间的尺度上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当代青年感受到先辈的精神力量,并指引着后人继续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观影过程中,同学们为冀中骑兵团和航天科研人员的舍己为国的奉献精神而感动流泪,亦为改革开放期间敢为天下先的“鸭先知”和新时代少年富于创新、坚定追逐科学之梦而心生钦佩,为国拼搏、奋勇创新的情感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影片结束后,支部党员们内心激荡着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热情,从个人、家庭、时代的角度出发,结合个人学习和生活实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体会。
观影交流活动结束后,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的于佳舟同学开展了“生环青年说”,她结合四史学习分享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党史学习收获,分别从“南陈北李、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相约建党”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的曲折历程,并以诗歌《青春》鼓舞大家以青春之我为时代发展努力拼搏,贡献青春之力量。
活动最后,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的杨根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通过学习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发展、明确个人理想,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父辈们的一生凝结了新中国快速壮大发展的历程,相信我们这一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能够传承先辈精神,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附部分同学观影感受:
王振宇:电影的第一个篇章《乘风》,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的一篇文章《追我魂魄》,作者同样把目光聚焦在冈村宁次策动的围剿,而当作者想要采访重现这一段时期历史的幸存者,却并没有找到,这些历史如果我们不去追寻就会永远消失。《乘风》没有选择我们熟知的历史,通过婴儿的诞生和乘风的赴死,预示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年轻的生命牺牲了,而新的生命在恶劣环境中又顽强地站出来。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他的富强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庞育兰: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是乘风这个剧情。里面无数被炮弹炸死的革命先辈,敌人拿枪,我们拿刀,但是大家毫不畏惧,英勇向前,让我潸然泪下。还有里面的父子情深,为母则刚等等情节,都让我颇为感动。我们要向他们致敬,永远缅怀先烈。
柳昭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故事《诗》,当我知道小男孩的生父之前也为航天事业献身,他的养父也同样献身,我非常震惊和痛心。当时的航天从业者,冒着生命危险为航天事业奋斗,心中只为了大业,为了国家这个大家。这让我非常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
李嘉慧: 这部影片展现的是我和我父辈的故事,但第二个片段也让我感受母爱伟大。作为四个故事中唯一一个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的篇章,《诗》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是写给中国航空航天的一首诗。凸显了为母则刚的坚毅。特别是雨中那段情感的大爆发,一切的声音都如屋外倾盆大雨般一挥而下。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当对儿子坦白一切时,儿子的哭喊声让我代入感很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失去父母,但他们为了大家只能舍弃小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刘如艳:这部电影由非常温情的四个片段串联而成,也更像是四个不同时代的缩影。影片中的每一个有关父与子、母与子、家与国的故事都令我十分感动。影片中战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大无畏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航天人背后伟大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触动;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乘风破浪,奋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穿“前”想“后”的故事情节让我对我们老一辈儿的“父辈们”更加敬佩不已,也更感恩如今幸福的生活。另外,我也十分庆幸自己生于伟大的祖国,感谢祖国给予公民极为强大的安全感,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刘丽娟:我和我的父辈,最令我感动的是《诗》,这一节由章子怡和黄轩等人主演,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强盛而不断努力的航天人做出的贡献,从一个小的家庭中见证了父辈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鸭先知》这一节,我觉得是温馨而有趣的,平平凡凡的父辈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精神,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一面感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面告诫自己不断努力,少年强则国强。
李烨:影片的四个小片段《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讲述了我们国家从战火中站起来,在摸索中走起来,到创新中跑起来。从我们的父辈到我们这一辈,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父辈用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生活,作为后辈的我们以及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享受者,要接过父辈们手中的火炬,恪守父辈的教诲,不负父辈之重托,创造属于我们的青春之国。同样折射到我们日常的科研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鸭先知》中讲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凡事都要勇敢的去当第一只敢下水的鸭子”以及牢记《少年行》中说的“五千次实验才有可能成功那么一次”,在之后的科研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失败是必然的,但只有敢于失败才能成功,努力和自律应该是常态,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附部分同学观影感受:
王振宇:电影的第一个篇章《乘风》,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的一篇文章《追我魂魄》,作者同样把目光聚焦在冈村宁次策动的围剿,而当作者想要采访重现这一段时期历史的幸存者,却并没有找到,这些历史如果我们不去追寻就会永远消失。《乘风》没有选择我们熟知的历史,通过婴儿的诞生和乘风的赴死,预示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年轻的生命牺牲了,而新的生命在恶劣环境中又顽强地站出来。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他的富强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庞育兰: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是乘风这个剧情。里面无数被炮弹炸死的革命先辈,敌人拿枪,我们拿刀,但是大家毫不畏惧,英勇向前,让我潸然泪下。还有里面的父子情深,为母则刚等等情节,都让我颇为感动。我们要向他们致敬,永远缅怀先烈。
柳昭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故事《诗》,当我知道小男孩的生父之前也为航天事业献身,他的养父也同样献身,我非常震惊和痛心。当时的航天从业者,冒着生命危险为航天事业奋斗,心中只为了大业,为了国家这个大家。这让我非常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
李嘉慧: 这部影片展现的是我和我父辈的故事,但第二个片段也让我感受母爱伟大。作为四个故事中唯一一个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的篇章,《诗》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是写给中国航空航天的一首诗。凸显了为母则刚的坚毅。特别是雨中那段情感的大爆发,一切的声音都如屋外倾盆大雨般一挥而下。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当对儿子坦白一切时,儿子的哭喊声让我代入感很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失去父母,但他们为了大家只能舍弃小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刘如艳:这部电影由非常温情的四个片段串联而成,也更像是四个不同时代的缩影。影片中的每一个有关父与子、母与子、家与国的故事都令我十分感动。影片中战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大无畏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航天人背后伟大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触动;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乘风破浪,奋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穿“前”想“后”的故事情节让我对我们老一辈儿的“父辈们”更加敬佩不已,也更感恩如今幸福的生活。另外,我也十分庆幸自己生于伟大的祖国,感谢祖国给予公民极为强大的安全感,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刘丽娟:我和我的父辈,最令我感动的是《诗》,这一节由章子怡和黄轩等人主演,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强盛而不断努力的航天人做出的贡献,从一个小的家庭中见证了父辈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鸭先知》这一节,我觉得是温馨而有趣的,平平凡凡的父辈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精神,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一面感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面告诫自己不断努力,少年强则国强。
李烨:影片的四个小片段《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讲述了我们国家从战火中站起来,在摸索中走起来,到创新中跑起来。从我们的父辈到我们这一辈,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父辈用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生活,作为后辈的我们以及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享受者,要接过父辈们手中的火炬,恪守父辈的教诲,不负父辈之重托,创造属于我们的青春之国。同样折射到我们日常的科研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鸭先知》中讲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凡事都要勇敢的去当第一只敢下水的鸭子”以及牢记《少年行》中说的“五千次实验才有可能成功那么一次”,在之后的科研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失败是必然的,但只有敢于失败才能成功,努力和自律应该是常态,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文:郑传嵘、闵雪婷
图:杨根森、刘如艳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